1950年10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已经占领平壤,集结了13万兵力向鸭绿江推进,发动所谓的“圣诞节攻势”。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拉开了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序幕。从10月25日到11月5日,第一次战役,即歼灭敌军15800余人,迫使美国侵略军退回到清川江以南。
第一次战役即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但是,志愿军战士们还没开心多久,就发现了非常致命的现实困难:与美国人作战,最难的不是打仗本身,而是后勤问题。当时无法保障制空权,后勤物资无法有效运输前线,志愿军战士们的伙食艰苦到难以想象。
本来,抓到俘虏是一件高兴的事。但是,对于经常饿肚子的志愿军战士来说,自己都没吃的,拿什么喂这些俘虏。况且,这些美国大兵真是太难伺候了。
美国战俘:你们虐待俘虏
第一次俘虏美国大兵,还没新鲜几天,伙食的问题却让人头疼起来:这群美国大兵太难伺候了。当时,志愿军战士自己都没有吃的,却还是优先保障优待俘虏,把最好的东西拿给俘虏。
一位志愿军战士把热好的窝窝头端给俘虏们,却遭到了抗议。一个美国大兵直接指着窝窝头抗议:“这是什么东西,能吃吗?我要告你们虐待俘虏。”
陪同的翻译问:“那你们想吃什么呢?”
美国大兵:“牛奶,面包,这是最低标准。”
翻译无奈:“我们没有你们要的东西,这已经是最好的了。不信,你们可以过来看看我们的战士们吃什么。”
这个美国大兵被带着参观了一下志愿军的伙食后,哑口无言:志愿军志愿军大部分战士吃着冰凉的炒面,好一点的有个烤土豆或者红薯,已经算热气腾腾了。
美国大兵们简直无法相信,吃这个怎么打仗?再看看衣装,冰天雪地里很多人仍然穿着单衣。这支军队实在是太可怕了。
最大的差距不是装备,而是后勤
志愿军刚进入朝鲜境内的时候,应该说当时还是有一些恐美的心理的。毕竟,美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国家,军队装备好,在二战中曾经打败过日本军队。
但是,通过几次遭遇战,战士们发现美军其实一点也不可怕。论勇敢程度,美军士兵远不如中国战士。
因此,战争进行中,让志愿军真正难受的,不是与美军正面作战,而是后勤无法保障导致的饥饿、寒冷,还有缺乏弹药武器的无奈。
据统计,志愿军与美军的后勤保障比,达到了惊人的150倍。这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1.美军推进迅速,导致志愿军入朝仓促。很多后勤工作还没有完善。第一次战役时,已经接近冬天,很多战士甚至穿着单衣就入朝作战了。
2.缺乏制空权,导致后勤保障常常被炸毁。朝鲜多山地,本身崎岖难行?后勤少量的运输车辆,超过一半被美军飞机炸毁。路也被炸坏,导致运输极为困难。
3.朝鲜是狭长状地形。前几次战役,志愿军战士们作战勇敢,迅速把美军赶到清川江甚至平壤以南。战线拉得过长,导致后勤愈发难以保障。
1951年,第三次战役后,供应线长达数百里,后勤保障十分困难。彭德怀元帅立即返回北京面见毛主席解决。
当时,在中南海居仁堂召开军委扩大会议,有些干部强调国内困难。彭德怀元帅立刻火冒三丈:“我请你们去前线看一看,战士们吃的什么,穿的什么!他们为谁牺牲?为谁流血?……战士们除了死在战场上的,还有饿死的、冻死的,他们都是年轻的娃娃呀!难道国内就不能克服困难吗?!”
炒面加雪,最可爱的人
即使国内想尽办法,志愿军战士们也最多能吃上简单的干冷面。渴了,就吃上一口雪。这就是著名的“炒面加雪”,成了当时最好的伙食方案。
刚开始是携带大米的,但是怎么煮呢。冰天雪地,不容易生火。生火也容易暴露,被美军发现。因此,吃上煮熟的热大米,真的是奢望。
因此,炒面这种东西,就成了当时最好的选择了。这个炒面,可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炒面。
这种炒面的做法,最初来源于西北。它是把小麦和大豆按照七比二的比例,再加上一成的高粱面,在锅里炒熟,磨碎成粉末状,再加入食盐,就成了炒面了。
这样的炒面一直吃,肠胃根本受不了,而且不能配热水,只能配雪水。就这样的条件,我们的战士只能吃一周,后面就可能饿肚子。
当时,美军把志愿军的攻势形容为“礼拜攻势”,即志愿军的进攻只能维持一周,然后就因为饿肚子无力进攻了。有时候只能白白放弃好不容易得到的阵地。
作家魏巍曾经描写志愿军战士吃炒面加雪:
“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我问他:“你不觉得苦吗?”他把正送往嘴里的一勺雪收回来,笑了笑,说:“怎么能不觉得?我们革命军队又不是个怪物。不过我们的光荣也就在这里。”他把小勺儿干脆放下,兴奋地说,“就拿吃雪来说吧。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他们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他又指了指狭小潮湿的防空洞说,“再比如蹲防熔洞吧,多憋闷得慌哩,眼看着外面好好的太阳不能晒,光光的马路不能走。可是我在这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啊,他们就可以在马路上不慌不忙地走啊。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遛达边说话也行。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所以,”他又把雪放到嘴里,像总结似的说“我在这里流点血不算什么,吃这点苦又算什么呢!”
长津湖,零下四十度长眠的英雄们
除了吃饭,就是穿衣。1950年的朝鲜冬天,异常寒冷,温度达到零下-40度,号称50年不遇。
长津湖战役,堪称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此役战斗伤亡19202人,但是冻伤28954人,冻死4000余人。
当时,志愿军第9兵团是从东南沿海紧急入朝的,很多志愿军战士甚至穿着单衣,来不及配备御寒冬装,入朝第一天就冻伤800多人。没有棉衣、手套、帽子以及棉鞋等,每个班甚至只有一两床棉被。夜间,只好将这一两床棉被摊在雪地上,十多个人挤在棉被上互相搂抱取暖。
即使是这样的条件,因为没有制空权,为了不暴露目标,志愿军战士还需要穿着单衣在冰雪里执行潜伏任务,很多人都被冻成冰雕。
有的团甚至成建制的冻死,无一生还。在极端冷酷的天气下,很多战士用吃辣椒的方法让自己保持清醒。身体早就冻麻木,一旦失去知觉,就会沉睡过去,变成冰雕。
最难受的是,志愿军战士在潜伏的时候,常常能看到美军基地里的灯火,大量急需的弹药、食品、药品、防寒服装、油料等,在基地里隐约可见。美军不用担心制空权,可以随意生火,甚至可以烤肉,喝牛奶、啤酒,吃水果。
即使这样的艰苦条件,和与敌人强烈的对比下,志愿军战士还是能做到一动不动,直到很多人被冻死。
上甘宁坑道,忍耐的极限
上甘岭战役,使用了300门火炮、27辆坦克和40多架飞机对五圣山前沿597.9和537.7高地的轰击,火力密度高达每秒落弹六发,堪称史上之最。
当时,志愿军战士全靠坑道躲避美军的炮火。坑道几十米位于山顶下40米左右,一般只有不到2米宽,就像松鼠洞一样。
美军虽然占领了表面阵地,但坑道仍在志愿军手中,坑道里的部队随时可以与反击的部队里应外合,对于美军而言是极大的威胁。
美军猛烈的炮火,坑道就像大海里摇晃的小船一样。冲击波一阵接着一阵,很多人的牙齿磕掉了,嘴唇和舌头磕破了,有的甚至被活活震死了。
长时间的坚守,最难的还是补给问题。坑道里没有水源,美军对坑道部队与后方的交通线实行严密炮火封锁,使得坑道部队粮尽水绝。即使运输员们牺牲无数性命把压缩饼干送进坑道,但因为没有水,食物根本无法脱下。另外,还有伤员问题。坑道里没有药品,没有绷带,受伤的战士只能白白等死。很多伤口都严重发炎糜烂,全靠意志力强撑着。
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药品。历时几十天的坑道战役,堪称人类能够忍受的生理极限。
整个战役持续43天,美军共发射近200万炮弹,山顶被削掉2米多,阵地反复易主达59次。然而坑道仍然在志愿军手里。美国人至今也没有搞懂,他们怎么就是拿不下上甘宁阵地。
后记
整个朝鲜战争,由于没有制空权和其他客观原因,后勤难以保障,志愿军战士面临的困难难以想象。
他们吃的、穿的,挑战过的生理极限,今天的我们难以想象。即使当时对阵的美军也无法相信。
就是这些最可爱的人,用生命和意志捍卫了中国军人的荣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