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总体同时出山批评,特朗普这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了。”

曾几何时,特朗普在白宫发号施令时那副自信满满的样子还历历在目。他以一纸关税命令对中国发动贸易战,誓言要“让美国再次伟大”,结果转了一圈,连他自己都撑不下去了。

不仅在白宫接受采访时说会考虑降低对华关税,甚至还单方面声称在4周之内和中方达成贸易协定,这突然的转变让人有些无法理解。

可随着美国国内一个又一个的消息传来,网友才知道特朗普究竟遭遇了怎样的反对,甚至连79岁高龄的克林顿都出来指责关税政策。

那么特朗普为什么会想要结束自己的关税政策?克林顿又对关税政策有怎样的看法呢?



态度转变,特朗普“服软”了

特朗普的转变开始显现于4月17日,当时他在白宫记者会上表示,对中美达成贸易协议保持乐观,两国将在四周内解决关税问题。



紧接着,第二天,他再次重申,称中美正在进行“良好的对话”。简直像是按了“重置”键,完全和之前他声称“关税战才刚刚开始”时的态度大相径庭。

特朗普的改变并非完全自愿,而是美国内部情况让他不得不做出让步。

他开始表现出一种急切的姿态,甚至为避免谈判无果,他还计划成立一个专门的小组,解决由于高关税带来的供应链危机。



这一切都透露出特朗普的焦虑,仿佛他突然意识到,关税战不仅没有为美国带来预期的利益,反而让美国的经济遭遇了不小的麻烦。

就在特朗普高调“转向”的同时,美国政坛也不再沉默。三位前总统——克林顿、拜登、奥巴马,仿佛达成了某种默契,相继公开表达对特朗普政策的不满。

79岁克林顿出山,特朗普支持率大降

克林顿话不多,却意有所指,说“偶尔承认错误对人是有好处的”,仿佛是一记绵里藏针的警告。



拜登则言辞犀利,毫不掩饰地表示,特朗普上任不足百天,就已经让国家陷入灾难。

而奥巴马干脆把话挑明了: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仅对全球无益,更对美国毫无好处。他还补了一句“美国不需要一个惩罚敌人的人再来四年”,话虽平静,却击中了要害。

在美国历史上,前总统们通常对现任总统的政策保持克制,很少公开批评。但当三位前总统不约而同地走上前台,矛头一致指向特朗普,说明他们已经看不下去了。



这不仅仅是一种政治立场,更是一种对当前国家走向深切担忧的表现。而这场由关税引发的争议,已经从白宫蔓延到整个社会。

与此同时,普通民众的反应也十分直接。4月中旬,全美多地爆发了大规模抗议游行。与月初相比,人数更多、声音更响,约有500万人走上街头,表达对特朗普政府的不满。

人们高举标语,走上街头,发出的是同一个声音:我们受够了。对普通美国人来说,加征的关税并没有带来所谓的“产业回归”,只让日常生活变得更加昂贵、更加困难。



超市里的价格一天天上涨,家庭预算越来越吃紧,而政府却在说这是一场“值得的斗争”,这让人如何接受?

反感情绪迅速反映在了民调上。根据全美经济调查,特朗普的支持率持续下滑,其中在经济问题上的反对率更是达到了55%。

要知道,经济原本是特朗普最擅长自我吹嘘的领域,如今却成了他的软肋。



而这次,不是媒体编造数字,也不是对手造谣,而是白纸黑字的数据清清楚楚地摆在那里。他越强调“美国经济正在腾飞”,反对的声音就越多,因为现实已经打脸。

如果说内部的不满已经让特朗普焦头烂额,那么外部的冷遇则让他真正意识到,美国在这场贸易战中,并不具备无敌的力量。

他曾试图拉拢盟友一同“围堵”中国,幻想构建一个对华贸易同盟。但讽刺的是,当他挥舞关税大棒向全球开火时,那些曾经的盟友,一个个都选择了保持距离。

关税大棒之下,昔日“盟友”的远离



欧盟不仅没有响应特朗普的号召,反而准备对部分美国商品加以限制,以回击美方的单边主义行为。

更令特朗普尴尬的是,连英国也不愿陪他“硬碰硬”。英国财政大臣里夫斯在启程前往美国进行经贸谈判时,公开表示希望深化与中国的合作,并直言与中国脱钩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这番话听在特朗普耳里,大概不会太舒服。他一直鼓吹与中国切割经济联系,以此为他选战铺路,却没想到传统盟友的态度竟如此坚决,拒绝配合他的剧本。



特朗普本以为凭借美国的市场体量,其他国家会自觉站队,然而现实却再次给他上了一课。各国都在重新评估自己的国家利益,没有谁愿意在这场看不到胜算的战争中当牺牲品。

而在对手方面,中国始终保持强硬立场,没有因为美国的加压而退让。中方一方面坚持反制措施,另一方面继续扩大对外合作,态度坚定、节奏稳定。

美国几次加码,中国都有对应措施,这场博弈之中,显然谁也没有占到便宜。



特朗普习惯于通过制造对立来塑造自己强硬的形象,但这次他误判了形势。

在国内民众已经不买账的情况下,他又失去了国际支持,还要面对一个既不会退缩、也不缺选项的中国。

于是,原本充满信心的贸易战,如今成了一场让他左右为难的持久战。他想抽身,但又怕被看作示弱;他想继续,但也知道再拖下去只会陷得更深。



于是,特朗普决定“换个说法”,说两国正在进行“良好的沟通”,希望“一个月内达成协议”。

听上去很理性,但明眼人都清楚,这不过是他在压力面前不得不作出的妥协。他不会承认失败,但他的行为已经说明了一切。

参考资料:
新浪财经 2025-04-21 《历史罕见!奥巴马、拜登、克林顿接连谴责特朗普政府》
光明网 2025-04-20 《全美多地爆发抗议反对特朗普政府,最新民调结果出炉》
湖南日报 2025-04-08 《欧盟:要和全球伙伴多做生意,美国除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