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1日,周总理和尼克松握手的照片被镜头定格,然后被中美双方媒体报道刊载。为了这历史性的一刻,中美两国已经等待太久了,所以紧紧握住的双手也被附上了更加丰富和美好的象征含义。

但是当时中美媒体报道的照片却略有不同,仔细对比才发现照片中竟然少了一个人。

为何当时中方发布的照片比美国媒体发布的照片少了一个人?被抹去的人是谁,究竟是何身份呢?



1972年2月20日21时,由乔冠华、章文晋等人组成的先遣队员已在上海机场守候多时。当时乔冠华是外交部副部长,而由他亲自接见的贵宾正是美国总统尼克松。

也许在36年前,中美两国还无法想象此时此刻的场景。但是基辛格秘密访华却给这一切带来了转机,尼克松此行无疑是高调的,这彰显出了中美两国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交往的决心。

今天这一切都来之不易,基辛格访华期间格外留心关注中国的报纸和文化,可能是因为当时中美两国都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所以基辛格也并非完全信任我国。

英文版的新闻公报上会刊登一条毛主席语录,有一天恰好被换成了“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这就让基辛格变得格外敏感。他希望可以获得一个满意的解释,而且更不希望尼克松总统访华期间发生类似的事情。

周总理知道这件事后就决定,所有的报纸都只能放在会客室,不需要送到客人的房间里。

不过基辛格在返回美国的时候还是拿走了很多类似的期刊和报纸,因为美国方面也是非常谨慎,他们不希望自己在中美建交这样的政治大剧上扮演小丑的角色。但是事实上,这实在是无端的揣度。



对于尼克松访华,当时举国上下都是极为重视的,因为当时毛主席的身体状况不佳,此前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外交会议和首脑会谈,但是主席却在尼克松一行刚下飞机的时候就决定和他们见面。

21日上午,周恩来总理亲自在北京机场迎接尼克松夫妇,他们握手的照片被无数镜头记录下来,然后又出现在世界各大媒体上。

可是在《人民日报》刊出的照片上却找不到周总理身后的冀朝铸,可能是因为当时有关人员认为,他只是一个翻译人员,所以没有必要留出空间。握手的主角是周总理和尼克松,照片的内容也应该是与此有关的,应当减少减量照片中不必要的元素,让所有看到照片的人第一眼都能锁定在紧紧握住的手上。所以中版照片上是没有冀朝铸的。

可是美版上的周总理与尼克松握手照片,却能清晰地看到站在周总理身后的冀朝铸。

不过冀朝铸知道自己的身份,作为翻译人员他既不能靠的太近,但也不能离得太远,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要听的清楚,才能将对方的话翻译的准确。对于中美两国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时刻,对于冀朝铸来说又何尝不是呢?



看着尼克松和周总理紧紧握住的双手,冀朝铸激动的翻译出了那句具有历史意义的话语:“我是跨越太平洋与中国人民握手。”

这句话后来流传度很高,只要人们见到那张握手的照片就能够想起这句十分经典的话。所以换个角度来看,虽然冀朝铸没有出现在中方刊载的照片上,但是他的翻译却被永久记录下来了,这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永恒呢?

时至今日,人们在回忆谈论起周总理和尼克松那场世纪性的握手时,也都会自然的联想起那句经典的翻译。可是对于冀朝铸来说,也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作为专业的翻译人员想要留下一句经典流传的译文有多难。尤其是和外交有关的翻译,想要出彩,更是难上加难。

冀朝铸的外交首秀是1954年4月的日内瓦会议,他作为翻译组的成员和大家一起齐心协力,由于当时准备较为充分所以冀朝铸圆满完成了任务,更被选为了外交部的英文翻译接班人。

不过他却在1956年9月,尼泊尔首相访华的时候发生了翻译失误。因为当时周总理兴致很高,所以在原稿基础上还加了一大段即兴发挥的内容,冀朝铸没有任何思想和专业上的提前准备,再加上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外交场合,所以他很紧张,只能硬着头皮按照原来的稿件继续翻译下去。



周总理英文水平很高,他听出了冀朝铸的无助和错误,赶忙让其他的翻译人员代替冀朝铸继续工作。冀朝铸内心十分不安,他觉得自己可能再也不能留在外交部了,也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再替总理翻译了。

可是他没想到,总理并没有怪他,反而让冀朝铸和浦寿昌一起轮流翻译,这样可以彼此促进,彼此帮助。

冀朝铸十分感谢总理等人对后辈的亲切关怀,他也深知自己在专业能力上还有很多的不足需要弥补。因为冀朝铸本人从小在美国长大,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的把握还是有所欠缺的。

除了在专业能力上对冀朝铸进行敲打,周总理也很重视冀朝铸的思想教育。冀朝铸曾经追随周总理在北京接见尼泊尔首相等人。冀朝铸因为事先知道司仪带了翻译,所以他就没有专注听司仪说的话。但是没想到周总理却要求他翻译“向贵宾献礼献旗”等话语,他只能含糊几句,而且漏掉了“献旗”这句。不过,好在对方的翻译接上了,所以没有酿成笑话。

可周总理一下就听出了破绽,他询问冀朝铸,冀朝铸说已经翻译了。周总理当时虽然没说什么,但是还是对冀朝铸提出了批评教育。因为外交人员如果不诚实的话,伤害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职业生涯,也会对国家的形象造成影响。



冀朝铸知道自己资历尚浅,但是不能因为年龄小就放松要求,他的工作具有特殊的性质,所以他必须加快自己成长的步伐,否则在重要的外交场合一旦涉及到特殊的专业词汇和知识盲区,冀朝铸又会紧张得浑身大汗。

而且当多国首脑会谈的时候,冀朝铸本身就已经变成了中国外交的一部分,万一因为自己的翻译失误导致谈判失败,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不过冀朝铸认为勤能补拙,后天的努力一定可以克服困难。夜晚的灯是他前进的光,夜晚的星照亮前进的路。冀朝铸总是一遍遍要求完美,他知道总理和国家那么相信自己,他不能辜负这些期望。

到了1973年的时候,冀朝铸已经正式加入了外交领域,这就意味着国家不仅肯定其专业翻译能力,还给了冀朝铸更加广阔的外交舞台。

从1973年4月开始,冀朝铸就去了中美联络处工作。

简单来说,冀朝铸的工作是负责联络美国较有影响力的社会人员,并对众议院参议院的重点人物展开工作,通过适当的方式向他们展示我国对两国交往的态度。

冀朝铸后来之所以能在外交领域发光发热,和周总理慈父般的关怀是密不可分的。周总理不仅关心冀朝铸工作上的进展,也对他的私人生活十分关注。



冀朝铸刚回国的时候,对国内的气候还不适应,所以一遇到潮热身上就会泛起红疹,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治,皮肤就会溃烂。

有一次他随总理外访的时候,身上穿着不透气的中山庄,再加上当地的气候非常炎热,所以他身上的皮肤全部长疮化脓了。可即便情况如此严重,冀朝铸还是强忍着病痛,没有向总理说明情况。他只是默默的让医生开了点药,然后自己涂抹。

后来周总理知道这件事之后,对他十分关心,还特意嘱咐医生好好照顾冀朝铸。周总理还安慰冀朝铸,让他放宽心,不要为了工作耽误病情的治疗。

每当国宴场合,周总理也一直坚持翻译入席,有时候冀朝铸忙的吃不上饭的时候,周总理还会十分细心的用筷子给他夹菜。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小细节,让冀朝铸感到如沐春风般的温暖和感动。



周总理对于冀朝铸来说,绝对不是简单的领导上下级关系,他从心里尊敬、爱戴、感激总理。从略显稚嫩的娃娃到能够在重要外交场合应付自如的外交官,这是冀朝铸最为华丽的成长和蜕变。

历尽千帆,冀朝铸也终于变成历史上“红墙第一翻译”,完成了自己当初回国的梦想。

参考文献:
《从洋娃娃到外交官 冀朝铸口述回忆录》
《冀朝铸:中美关系的见证人》
《红墙翻译官冀朝铸》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