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赋能,AI+中医药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元,激起了学界、业界的无限遐想——借力AI,传承数千年的中医药如何焕发新活力?AI将为中医药服务的转型升级带来哪些新机遇?

省政协融媒体中心“国医湘声”频道开设“议堂”专栏,特别邀请到10位政协委员、行业专家就“AI+中医药”话题进行探讨。大家围绕AI+中医药从政策动态、技术应用(如辅助诊疗、药物研发、健康管理等)以及行业挑战(数据驱动与经验传承、标准化与客观化突破、多模态技术与复合模型)等多维度分析。

从委员、专家们的观点也可以看到,AI+中医药的融合正从辅助工具向核心创新引擎演进,技术突破与政策支持为其注入活力,但数据标准化、人才储备与伦理规范仍是关键制约。未来需强化跨学科协作,推动中医药从经验医学向“数据+经验”双轮驱动转型,实现守正创新。

【分两期推出,敬请关注】



用AI让马王堆传统医学“活起来”

“从智能化方面入手,打造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升级版’,切实做到关口前移,让老百姓不生病、少生病。”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医药学院院长何清湖建议,集成应用微电子、高可靠性元器件技术、传感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医疗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兴技术,引导中医治未病服务器械向精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作为长期研究马王堆医学文化的学者,何清湖表示,应通过AI技术储存、重现《五十二病方》等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医学文献,让马王堆传统医学在当下“活起来”,焕发时代价值。

1972年至1974年发掘的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众多珍贵出土文物中,有大量与中医药相关的帛书或竹木简,包括《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导引图》等。

何清湖认为,可利用互动屏幕、全息投影等数字技术,全景展示古医书修复成果,并将其转化为可互动、可体验的文化消费新场景,吸引热衷养生的年轻人关注马王堆医学。他期盼用“中医+”思维开展多学科、多行业、多角度研究,不断扩大马王堆医学文化与中国中医药国际影响力。

2024年7月,湖南医药学院与华章云(珠海横琴)中医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AI智能中医实验室。何清湖说,希望通过共建AI智能中医实验室,进一步推动高科技人工智能临床的推广应用,以及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

AI将有力推动医联体和养联体快速发展

“AI不是中医药的颠覆者,而是传承创新的加速器。”省政协委员、颐而康健康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春国认为,当千年智慧遇上数字文明,二者的深度融合正重塑中医药服务的底层逻辑,为《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的“互联网+中医药”行动注入实践动能。

周春国说,AI将有力推动医联体和养联体的快速发展。例如,南通“共享中药房”推出的“基层问诊-云端辨证-集中配送”模式,广州荔湾区通过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实时采集老年人健康数据,结合中医体质辨识模型推送个性化养生方案,形成的“智能监测-辨证干预-效果追踪”健康管理模式,都是AI赋能医联体、养联体建设的典型实践。

在周春国看来,AI能快速培育健康服务新业态,比如惠州中医医院的“中医四诊仪”将舌诊、脉诊等实现数字化,4分钟即可生成包含体质分析、养生建议个性化报告。AI也催生了“国潮养生”新范式,数字平台为用户定制茶饮、药膳方案,抖音“AI养生动画”以3D拟人化形式传播中医知识,推动中医药从“老药罐”变身“新国潮”。

“AI与中医药的融合,正推动健康服务均等化、产业发展智能化、文化传播大众化。”从基层诊疗到产业创新,从技术赋能到业态重塑,周春国认为,“AI+中医药”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更是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中医智慧”的时代使命——千年中医药在数字文明中将焕发新的生命力。

AI与中医药结合是双向赋能探索

“AI与中医药的结合,正在为传统医学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为AI技术开辟了全新的应用场景。这一领域的探索,不仅是技术与文化的碰撞,更是现代科学与传统智慧的深度融合。”长沙市政协委员、湖南展通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李颖悟说。

李颖悟认为,AI与中医药的结合是一场双向赋能的探索。AI为中医药提供了现代化的工具,而中医药的复杂性和整体观也为AI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AI的强项是大规模数据的分析与模式识别,这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工具。”李颖悟说,AI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快速整理和分析中医药古籍中的海量信息,挖掘隐藏在历史文献中的诊疗经验和方剂规律;在临床诊疗中,AI可以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辅助舌诊、面诊,甚至通过数据分析优化个性化诊疗方案;在药物研发领域,AI可以加速中药成分的筛选和药效预测,缩短研发周期,降低实验成本。

在李颖悟看来,AI与中医药的结合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需要在尊重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中医药强调因人制宜和天人合一,这对AI提出了更高的要求。AI不仅需要处理静态数据,还需要理解中医药的动态诊疗逻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中医师的辨证思维。这种挑战也促使AI技术不断突破,从单一的数据分析走向更复杂的认知推理。”

将有更多“AI+中医药”应用场景落地

2024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数字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全力打造“数智中医药”。“这为人工智能赋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撑。” 湖南中医药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刘伟认为,AI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深入和广泛。

刘伟认为,AI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场景丰富,涉及中医智能辅助诊疗、中药复方虚拟筛选和方剂推荐、中医药古籍文献挖掘、个体化安全用药方案制定和健康管理、中药材种植、中医医疗设备研发、中医药文化传播等众多场景。“以中医智能辅助诊疗为例,目前,使用照相机、传感器、触摸屏等设备采集患者的舌诊、面诊、脉诊、问诊信息,再通过AI算法对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所研制出的中医四诊仪已在临床中使用。”

在刘伟看来,很多中医医院和中医药研究机构正在开展DeepSeek等大模型的本地部署,通过微调大模型、构建知识库增强大模型的检索能力等方式构建中医药垂直大模型,未来将会诞生更多的中医专病知识图谱和专病大模型。

刘伟表示,尽管当前面临既具备中医药领域知识又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交叉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中医药数据的标准化和客观化程度有待提升、中医药智能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不够等问题,但这些问题将逐步解决,未来将有更多的“AI+中医药”应用场景落地。

AI为破解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全新思路

“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现代化面临两大挑战——传统经验的隐性传承难题与现代科技的融合瓶颈。”谷医堂(湖南)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阳吉长认为,人工智能的崛起,为破解这些问题提供了全新思路。

阳吉长认为,应依托AI构建古籍与名医经验智能解析系统,将复杂的辨证逻辑转化为可推演的认知图谱;通过诊疗行为建模技术,将名医的触觉、望诊等隐性经验数字化,重塑“师带徒”传承体系,为学术创新奠定数据基石。AI辅助系统可整合历代医案、现代研究及患者多维数据,建立“理法方药”智能推演引擎,在遵循中医整体观的基础上,实现辨证论治的精准化;既保留个体化诊疗精髓,又融入数据智能的时代内核。

阳吉长说,AI可以赋能全产业链升级——种植环节通过环境传感优化道地药材,生产环节利用视觉识别规范炮制工艺,流通环节依托区块链实现全程溯源。

在阳吉长看来,通过AI赋能中医互联网医院,能让国医大师等优质资源下沉基层,智能辅助系统能提升基层医生诊疗精度,通过可穿戴设备能实现体质监测与慢病预警,使人人都能享有“全天候、个性化”的中医健康管理。

“这种触手可及的服务变革,不仅大幅降低医疗成本,更通过数据智能将中医药从疾病治疗延伸到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为践行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了普惠化解决方案。”阳吉长说。

文| 政协融媒记者 黄璐 彭叮咛

“国医湘声”青年观察员 杨梓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