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岛的海风邂逅华表奖的星光,一场关于中国电影产业格局重构与城市能级提升的盛事即将于黄海之滨拉开帷幕。
据央视新闻4月21日消息,在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之际,“共筑电影梦,激扬时代情——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将于4月27日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对优秀电影创作进行总结与嘉奖。
作为中国电影三大奖项之一,华表奖走出北京、落户青岛绝非简单的场地变更,而是城市与电影产业全新互动的起点。
回望国际经验,无论是戛纳还是圣丹斯,顶级电影节与举办城市的关系从来不是简单的场地使用,而是深度的相互成就。
像法国戛纳的“出圈”之路尤为典型。这座人口仅7万的地中海小城,凭借1946年创办的戛纳电影节,成功将电影艺术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引擎。
据悉,戛纳电影节每年吸引至少6万名电影界专业人士和20万名游客。而以电影节为支点,戛纳积极撬动旅游、会展、奢侈品等产业链集聚,衍生出国际电视节、广告节等相关活动,使城市全年保持文化热度。数据显示,电影节每年为当地创造的直接经济价值达2亿欧元,间接经济价值达7亿欧元,印证了“一个IP激活一座城”的共生逻辑。
镜头拉远,这一盛事不仅是一场光影艺术的狂欢,更成为青岛城市发展的催化剂,串联起创业、旅游、工作、生活等多维度的城市图景。
把时间交给青岛,这座城市也将回馈给人们更多的惊喜和收获。
双向奔赴
碰撞出无限可能
华表奖作为我国的电影政府奖,自1994年设立以来已走过30余年历程,其见证了中国电影产业从蹒跚起步到蓬勃发展的辉煌蜕变,重要性和影响力不言而喻。
当华表奖的星光洒向胶州湾,数百位电影界代表都将汇聚于此,让这座城市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而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华表奖的落地,之于青岛城市品牌重塑、产业生态优化、文旅经济进阶等维度带来的深层次意义。
首先是着眼于城市品牌战略——如何实现从“影视取景地”到“文化策源地”的质变?
循着时间脉络,青岛与电影的缘分由来已久,是最早放映影片的中国城市、拥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商用电影院以及中国人经营的第一家电影院、拍摄过最早的中国纪录片以及中国的第一部有声影片……
近年来,从《流浪地球》的科幻场景到《送你一朵小红花》的温情叙事,青岛的东方影都基地、欧式建筑与海滨风光也已成为银幕常客。
然而,不难发现的是,青岛在影视产业链中的角色更多是被动的“取景地”,而非主动的“文化策源地”。
当参考戛纳电影节与法国小镇的相互成就,即顶级电影盛事对城市品牌的提升所具有的乘数效应,青岛亦有了明晰的进阶路径。
从“场景提供者”升级为“内容生产者”。依托华表奖的平台效应,青岛可以吸引更多影视制作公司设立区域总部,形成内容创作集群;
从“地理坐标”蜕变为“文化符号”。当“青岛”二字与华表奖深度绑定,城市名称本身就将具备电影文化的象征,而这种品牌效应难以用经济指标简单衡量;
从“区域中心”跃升为“国际节点”。凭借华表奖的国际影响力,为青岛带来全球电影人的目光,使其真正跻身国际影视城市行列。
其次,是电影产业生态重构——如何打造北方影视全产业链高地?
青岛的影视家底其实颇为丰厚:东方影都拥有40个国际标准摄影棚,包括亚洲最大的万米棚;《热辣滚烫》《独行月球》《万里归途》《疯狂外星人》《蛟龙行动》等大片均在此诞生。
近日,《流浪地球3》官宣在青岛西海岸东方影都开机,这个中国科幻电影标杆IP的“三度回归”,不仅验证了青岛在硬核工业级影视制作领域的硬实力,更释放出产业链升级的强烈信号。
但一个现实是,其实大多数剧组并未实现在青岛的“常驻”,产业链价值并未充分留存。
借助华表奖的持续举办,青岛需进一步激活产业集聚效应,并辅以完善的政策服务配套跟进。
例如,借助华表奖颁奖活动带来的行业关注度,吸引更多制片公司、后期企业设立区域总部,汇聚专业企业、人才,形成发展生态;再者伴随奖项落地,青岛可以设立专项影视基金,参考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创投单元”,可培育本土影视项目孵化机制等。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正值青岛打造“电影之都”的重要时期,像东方影都等基地硬件优势的不断完善若叠加华表奖的软实力赋能,将成为其能否在现代影视产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倚仗。
还有提的一点是,如何打好影视产业对于青岛文旅、商业等领域的“赋能牌”?
例如文旅产业,可以通过影视IP授权商店、主题酒店等使得二次消费场景快速涌现;开发“跟着电影游青岛"”主题线路,串联八大关取景地、东方影都体验馆等节点;通过“微电影+”计划,将百年老建筑被赋予新叙事,形成独特的“青岛新浪潮”创作群体等等。
此外,商业方面,可以通过等商业综合体进行“影院+”改造,将传统观影区扩展为包含剧本杀、服饰租赁、特效化妆的“电影全体验中心”;文体旅融合方面,可以推动“影视体育IP”开发,像以帆船运动为题材的电影,实现赛事与影视创作的互动。
眼下,围绕积极放大华表奖平台效应,青岛也正抢抓机遇,组织各区市举办“跟着电影遇见爱”、“跟着电影品美食”、“跟着电影去旅游”、“跟着电影探名企”、“青岛与中国电影120周年”涵盖文旅、婚庆、美食等五大版块的一系列精彩活动,实现城市与电影产业的深度融合。
长远来看,之于青岛而言,未来的真正挑战在于:如何将华表奖带来的“流量”转化为持续“留量”?
答案或许藏在德国柏林电影节的启示中——用66年时间,将此前的文化荒漠缔造为世界级影视高地。青岛需要的,正是这种“以十年为单位”的产业定力。
当第一座华表奖杯在青岛的海风中熠熠生辉时,这不仅是电影人的荣耀时刻,更是一座城市以电影为支点,撬动城市形象、产业生态、文化旅游全面升级的战略布局。
走进创业、生活与梦想的交织之城
在电影术语中,“第二幕”往往是故事最富张力的部分。华表奖之于青岛,恰似这个关键转折点。
从影视产业链的崛起到青年人才的聚集,从文旅融合的升级到生活方式的革新,无不撬动着这座城市的无限可能。
对于怀揣梦想的创业者而言,青岛宛如一片充满希望的肥沃土壤。
这里既有智能家电、轨道交通等传统优势产业铸就的坚实根基,如同粗壮的树干支撑着产业的繁茂;又有生命健康、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如蓬勃生长的枝叶,不断拓展着创新的边界。加之众多“国字号”创新平台与高校科研力量的有力加持,恰似源源不断的养分。
青岛的文旅魅力,自是不言而喻。“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风貌,“山、海、城”浑然一体的独特景观、以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而来。
八大关里风格各异的建筑、崂山的巍峨壮丽、小麦岛的静谧美好……每一处都散发着独特的风情,让人沉醉在这山海相拥的绮丽风光中。
当然生活在青岛,也拥有一种舒适惬意的幸福。
这座城市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节奏,既有着现代化都市的便捷与繁华,又不失悠闲自在的生活氛围。清晨,在海边的公园中慢跑,感受着清新的海风拂过脸庞;傍晚,漫步在街头巷尾,品尝着鲜香的海鲜和醇厚的青岛啤酒,与亲朋好友畅谈生活的点滴。
而华表奖的举办,也将会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生活注入新的活力,丰富多样的电影文化活动让市民们能够近距离感受艺术的魅力,提升生活的品质与幸福感。
当华表奖与青岛相遇,便碰撞出了无限的可能。在这里,可以追逐创业的梦想、享受旅游的快乐、见证爱情的美好、实现工作的价值、品味生活的幸福。
华表你好,把时间交给青岛,而这座城市也将用它的热情和魅力给予相拥者美好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