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根据美国CDC最新数据,全球每36名儿童中就有1名被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这类儿童的核心障碍体现在社交沟通与互动能力的缺失,而传统桌面教学往往难以激发其真实场景下的社会动机。近年来,"自然环境教学"(Naturalistic Teaching)理念被广泛认可——通过真实的经济活动,让儿童在利益驱动中主动社交。本文将通过在哈尔滨市松北区恩加壹融合教育机构里系统的举办了一场跳骚市场活动,在此活动中讲述如何通过跳蚤市场的实践,构建孤独症儿童"动机-行动-反馈"的良性循环。

二、科学干预框架设计

1. 前期准备阶段(2周)

物品价值认知:教儿童先认识钱,用钱可以买自己喜欢的物品。

认知钱数的概念,5元=2元+2元+1元。

常规训练:1.问答话术简单明了“我要------”“这个多少钱”“能便宜点吗”等。

2. 去超市买东西需要排队结账后可以离开。

市场买卖:1.提前准备儿童喜欢的玩具进行标价售卖。

2.用卖货的钱去其它小朋友的摊位来买自己喜欢的物品。

3.去真实模拟的超市购买自己喜欢的零食。

自主选择3-5件闲置玩具/书籍,使用视觉提示卡学习"新旧程度-定价"对应关系(如:全新5元/9成新3元)。

社交剧本编写:根据儿童语言水平定制沟通阶梯:

初级:手势指物+价格牌展示

中级:"这个5元"+"谢谢"

高级:"这是乐高消防车,可以拼装"+"需要包装吗?"

模拟训练:通过角色扮演预演常见场景(讨价还价、商品介绍、找零错误处理),使用代币系统即时强化正确反应。

2. 实战操作阶段(每天2次,持续2周)

初期由特教老师担任"影子助手",现场辅助进行实时提示(如:"这个恐龙玩具多少钱,可以说“标签价格5元”),随着能力提升逐步撤除辅助。能力弱的儿童全程引导,保障儿童心理安全。

安排好跳骚市场当天的顺序,先由老师带领小朋友逐一到各个摊位逛一遍,心中有个喜欢的目标,之后家长配合先来购买(打招呼、讲价、常识沟通等),之后再由老师带领小朋友去摊位购买,最后老师进行购买与小朋友沟通。大龄儿童选择高阶问答(是否质量保障,后期是否会有服务,介绍一下自己物品的优势等)

准备前









售卖中:







后期总结:



自选物品消费:





3. 收益转化阶段

消费决策训练:将收益按比例拆分为"喜欢的物品"与"零食",个人物品和赠予他人的礼物。

商店实战应用:带领儿童到便利店采购,训练货币兑换("10元能买几瓶酸奶?")、排队礼仪、找零钱等生存技能。买完物品后到教室可以食用。

三、典型案例

8岁ASD儿童阿军(化名)在首次市集活动中全程低头摆弄商品,经2周训练后:

- 能应对常规问题的销售话术:"这个大卡车二手的,所以只要10元"(展现因果关系理解)

- 自发使用"促销策略":买一个打车赠送一个小车(创造性思维)

四、回顾与总结

1. 入账金额总结:今天一共带了多少件商品?应该卖出多少钱?我们实际卖了多少钱?

2. 消费物品总结:用钱都买什么了?还剩多少钱?

跳蚤市场干预的价值远超出简单的社交训练,它构建了一个真实的社会缩影:在这里,孤独症儿童不再是治疗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通过价值创造获得自尊,在货币流通中理解人际规则,最终实现从"疗愈"到"成长"的质变。当孩子举着自己赚到的纸币露出笑容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干预的成效,更是一个生命与社会重新连接的希望之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