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和徐向前都是开国元帅,并且两人的军事指挥谋略、战功战绩难分伯仲。不过在抗日战争中,徐向前只是刘伯承的副手,担任129师副师长。按说他俩水平和地位相当,正常情况下不会有这样的职级差异。在这背后,有比较明确的原因。



1936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联合抗日已基本成为定局。这个时候徐向前人在哪里呢?他正担任红军西路军总指挥,开始西征了。但这次西征,对徐帅军事生涯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1937年夏季徐向前艰难回到延安,为西路军的严重损失自责不已。毛主席虽然指出徐向前没有责任,但客观上,西征失败对后者的军内地位不可能毫无影响。



1937年红军主力整编为八路军,如果能争取到4师编制的话,徐向前和刘伯承都会是主力师长之一。但最终老蒋只给了3个师的编制,林、贺作为红军两大方面军的代表,地位不会动;而徐向前和刘伯承,只能选择一人执掌129师了。

129师是以原红四方面军为班底的,原本徐向前当师长板上钉钉。但如前文所述,徐帅在此前的西征过程中,队伍遭受重挫,中央为了接应西路军东返,甚至专门建立了一支“援西军”,指挥员正是刘伯承。



所以这时候刘帅和徐帅的境遇,对比很明显,刘伯承在原四方面军队伍复建、提升士气和凝聚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事实上已经比徐向前更适合担任统帅。并且延安“批张”进入了高潮,徐向前再当军事一把手,多少有点困难。

四方面军将士当然心系徐总指挥,多年的感情非常真挚,但在队伍编制有限的情况下,中央安排刘伯承出任129师师长、徐向前当副师长,是很折中稳妥的做法。至少徐帅还是留在了老部队,心理上完全能接受。



可徐向前能接受,师长刘伯承却过意不去了。他一直认为论能力、论红军时的战功,徐向前完全不低于自己,继续执掌老部队是顺理成章的。但军委已经有了决策,自己不便过度谦让,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37年底,刘帅感到有些别扭。



八路军129师,后来又被称为“刘邓大军”,小平同志是师政委。不过129师的首任政委并非邓公,而是张浩同志。张浩因为身患疾病,这一年年底无法坚持工作了,中央只能调换师委人选。



刘伯承突发奇想:能不能让徐向前接任张浩的职务,升任师政委呢?这样一来,徐向前跟自己成了军政搭档,就是平级干部了,也解决了自己心里的那件事。于是他向毛主席提出建议:组织可以考虑,让子敬(徐向前的字)接任129师政委。

毛主席怎么会不知道刘伯承的想法,但却笑着回绝了:你就不要再打子敬的主意,师政委另有人选了。为什么主席不认同刘师长的建议呢?



一方面,徐向前在军事上是天才,但当政治干部的经验不多,即便能胜任师政委,也是屈才了。任命高级干部,不能为了职级去“硬凑”,否则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也发挥不出干部的真正价值。

另一方面更加重要。八路军只有3个正规主力师,但老蒋要用这种手段困住人民军队,怎么可能呢?我们有很多办法壮大队伍。毛主席非常重视徐向前的军事才能,知道他是我军屈指可数的优秀指挥员,当我们要发展根据地、搞队伍扩编时,徐向前能发挥大作用。



至于张浩留下的位置,1938年1月中央任命小平同志,出任129师第二任政委。这自然是人尽其才,刘邓大军逐步壮大起来,他俩配合了十多年,队伍也演变为“二野”,直到赢得解放战争胜利。



事实也证明,徐向前当年只是顶着“副师长”的名,毛主席从没把他当副职军官看待。1939年山东根据地要寻求突破,毛主席当即选定徐向前,委任他为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成为山东八路队的军事一把手。

后来徐向前不负众望,在山东打出不少好仗,日军十分忌惮,在地图上将山东我军专门标注为“徐向前集团”。这哪是八路军副师长的“待遇”?可见职务不是最重要的,在毛主席领导下,徐向前这样的厉害人物,始终会发光。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