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苏州本土产生了很多土神,比如:苏州镇湖的李仙人,现在供奉在东和禅院里;再比如,龙娘信仰,在苏州西部大阳山片区。

这些土神,很少能影响较大区域的,与妈祖信俗的确不可同日而语。苏州地区的土神,刘猛将、金总管、周孝子算是影响范围较大的土神。

但这些土神也就局限在江南地区。

与文友聊,金总管的神像有什么特征,文友说:感觉没有明确标准,虽然红脸的挺多,白脸的也不少。

我看文友放出的一些照片,比如,在相城区白祠大王庙,供奉随粮王金元七。这尊金总管大概是从储家浜总管庙迁来的

看金总管神像是红脸的。

又比如,相城区东龙王庙供奉总管大神,也是红脸的。

但在相城区圆通禅院供奉的总管神,面却是白色。

在苏州高新区云泉寺总管堂,供奉的金总管面部非红色,也非白色,一幅宋代官员的样子。

至于金总管的神像有什么标志?

我以为红布抹额是典型的特征。为什么这么说?

且看明朝万历年间的记载,该记载可能来自常熟朱氏的族谱。

该书为《常熟私志》在卷十《叙族·晏林朱氏》中记载了金总管显灵的传说。

原文为:


朱骥,字汉房。……壬戌年(正统七年,1442)中进士,当时还刚满二十岁

周文襄公忱一见奇之。正统戊午(1438)领乡荐,垂髫耳。……壬戌年(正统七年,1442)中进士,尚弱冠也。...…行人.....广西布政使参议...…岛夷飘风触广,巡者指为盗,欲兵之。骥验无一矢寸铁,悉活之。尝浮海,遇一舰,投刺者日:“金爷过访。”及晤话,见其红衣抹额,心异之。且嘱日:“我船可行,先生之船须缓行。”遂别去。骥欲报访,而舰已扬去,第见标识为金七总管。顷之,风怒浪号,他舟多败,而骥独全。……还朝闻于上,赐员帽红抹。今绘像世奉云。

也就是说,朱骥在海上遇到一船,有人说:金爷过来拜访。

朱骥见到金总管时,看到的形象是红衣抹额,就是用红布围在额头上。

后,朱骥将此事上报皇帝,皇帝赐圆帽、红抹,世世代代供奉金总管画像。

从这里可以得出,金总管红布抹额的形象。

在宋朝人记载的海神形象,也是用红布围住额头。

如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卷九《戎容兵械部·“抹额”项所引《二仪实录》中也有记载:

禹娶涂山之日,大风雷电中,有甲卒千人。其不被甲者,以红绡帛抹其额头,云海神来朝。禹问之,对曰:“此武士之首服也。”秦始皇至海上,有神朝,皆抹额,绯衫、大口裤。侍卫自此抹额,遂为军容之服。

据宋代高承的记载,海神用红布围住额头。其实,在唐代,就已经产生了关于海神服装的说法。

至于这一点,也深刻影响了唐朝人的习俗。

在唐代,民间男女在喜庆场合常用红色布帛围在额头上,这种习俗被称为抹额。

既然有这么多记载,金总管又是庇护漕运(海运)的神,其神像必然会借助于此(红布抹额)。

《常熟私志》在卷十《叙族·晏林朱氏》给我们描述了金总管红布抹额的形象,为什么到了现代金总管的形象多变呢?

我不得而知。

据文友提供信息,说刘猛将倒是红布抹额。还有,在宝卷里,还有讲述刘猛将造船磕破头的故事。

是不是据此,我们可以说但凡庇护海运、漕运的神,都有红布抹额的特征。

毕竟,海神红布抹额的传说,在唐代早已产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