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2024年底,《中学时事报》开展年度中学生时事论坛活 动,邀请全市中学生参与2024年度话题的时评和时事脱口秀征集,引导中学生关注时事、认知社会、了解国情,讲好中国故事,拓宽国际视野。

本次活动共收到三百余篇投稿作品,经过专家评审委员会审看、评议,评选出获奖作品五十余篇。本期刊登部分一等奖优秀作品。

国潮:细雨无声,静听春雷

近些年来,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产品广受欢迎。《哪吒之魔童闹海》的上映引爆了人们的文化情怀、家国情怀,票房直逼全球前十。澎湃不息的国潮,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文化产业生态,描绘着光明的大好前路。

究其原因,中华文明的血脉早已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成为活的灵魂。自儿时初读"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悸动,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震撼,一脉相承的文化审美体验跨越五千年的时 空。或许很少有人能说清为何国潮有如此吸引力,这是因为种种生活经验,都在润物无声地唤醒民族文化基因。未谙世事的孩童接过新春红包,上面的祥云纹样默默留在心中,多年后于产品上再见,便有了发自内心的亲切。

国潮这一先锋与复古碰撞的创意,既承载了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融汇了当代大众审美。然而,部分商家对其的理解仍有不足,简单地将龙凤图腾、繁体书法、诗词图画、车马舟船等元素拼接起来,装饰门脸。更有甚者,在粗制滥造的外卖袋上印一京剧脸谱,就美其名曰国潮外卖。这样的产品降低文化品位,还会以鱼目混珠的方式,矮化国潮的社会价值与文化意义,终究不入主流,难受市场欢迎。

真正的国潮不拘泥形式,而是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当代文化的深度融合。兵马俑造型的雪糕并不比普通的更甘甜、更清凉,却能以味觉传递无限的遐想,从一种全新的方式带来对秦朝的好奇。它传递的文化内容不如一篇史论,却更有活泼的时代性,这也是受群众欢迎的国潮产品兼有的特点。

国潮的风靡离不开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发布《2024中华文化符号国际传播指数报告》,涵盖古建艺术、古典神话、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自然景观等6个关键维度,提炼出2024年度数字文化十大 IP 与地方文化国际传播7个热点。文化精品扬帆出海、非遗簪花绽放海外、山西古建吸引世界游客……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带去东方震撼。一方面,人民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为文化创新创造了 先决条件;另一方面,诞生于古代先民朴素实践的中华文化,哪怕出海也富有契合生活的烟火气息,受到外国民众的喜爱。

国潮成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豪生根发芽的沃土,见证中华文明在时代浪潮激荡中的水大鱼大,更代表中华民族 独特的精神标识与恒久的精神力量。

文/王翊然(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指导教师/张洁(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政治教师)


春节申遗:文化传承新起点与文明对话新开端

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是对中华文明五千年传承的肯定,更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春节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中国传统节日范畴,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纽带。当我们为申遗成功欢欣鼓舞之时,更需要思考这一文化符号背后蕴含的深层意义。

春节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其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年祭祀。从商代的"腊祭"到汉代的"正旦",再到唐宋时期的"元日",春节的形态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丰富。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等习俗,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生命、家庭的独特认知。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是形式上的文化表达,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具象化呈现。祭祖仪式体现了慎终追远的家族观念,年夜饭象征着团圆和睦的家庭伦理,拜年活动传递着和谐共处的人际关系。春节习俗中蕴含的"和合"理念,正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所在。

在全球化的今天,春节的文化内涵更显珍贵。它不仅是中国人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更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文化桥梁。春节习俗中体现的天人合一、家国同构、和而不同等理念,为现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春节申遗的成功,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价值的认可。这一过程历时多年,其间凝聚了无数文化工作者的心血。从文化价值论证到申报材料准备,从国际游说到多方协调,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中国对文化传承的重视。申遗成功更是一个重要契机。它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既保持传统又拥抱现代的文明古国,看到了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春节申遗成功既是终点,更是起点。它提醒我们,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创造性的转化。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以更开放的胸襟、更创新的思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节日,更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这既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更是文明对话的开始。

文/董心怡(陈经纶中学保利分校初三4班)

指导教师/张文静 翟冉

(陈经纶中学保利分校)


长城保护考古先行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然而,历经岁月的侵蚀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长城面临着诸多保护难题。在新时代的长城保护工作中,"考古先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建造年代久远,不同时期、不同地段的长城在建筑材料、工艺和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差异。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可以了解长城的原始构造、损毁原因等,如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对怀柔箭扣长城的考古工作中,发现了火炕、灶址、棋盘砖等遗存,为研究明代戍边将士生活与长城防御体系提供了新材料。这些信息能帮助保护人员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科学性的保护修缮方案,避免盲目修复对长城造成二次破坏。

考古能为长城的活化利用提供支撑。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长城的保护与利用需要有机结合。考古发现的珍贵文物和历史遗迹,是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通过考古挖掘出长城的文化价值,能为文旅融合提供资源,带动长城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比如,一些长城遗址经过考古发掘后,被打造成遗址公园或文化旅游景点,让游客在参观中感受长城的魅力,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考古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能够为长城保护提供关于长城历史、构造、损毁原因等方面的认识,从而为制定科学的保护方案提供依据,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不同地段、不同时期的长城有其独特的特点,考古可以帮助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做到"因材施教",实现对长城的精准保护。

政府应加大对长城考古工作的投入,包括资金、人力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吸引更多专业人才投身到长城考古事业中,推动长城保护,积极履行文化职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多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此外,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鼓励公众参与到长城保护中来,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

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长城保护 考古先行"体现了我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正确价值取向,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保护长城、传承文化的意识,积极投身到长城保护事业中。

文/姜雨璇(北京市第十五中学高三6班)

指导教师/张希涛

"作业熔断",真有这么简单?

2024年12月,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发布公开信,宣布园区内学校将实行"作业熔断"机制,即小学生至21:20、初中生至22:00、高中生至23:00仍未完成作业的,可及时就寝,第二天说明情况即可,无需补做。

《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的数据显示,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睡眠平均时间分别为7.65、7.48和6.5小时,远少于相应年龄段健康睡眠的最短时长。在这种情况下,针对解决广大中小学生"作业多、写不完"问题的探索就显得尤为必要。

"作业熔断"的目的是保证学生获得充足的休息时间,毫无疑问,这一机制的初衷是好的。从积极方面来看,的确有身体不适或是因突发状况未能完成作业的学生申请了"熔断",切实地从该机制中获益。但也不乏家长和学生质疑该机制的跟进力度,认为这属于一种变相的形式主义。

事实上,"作业熔断"并无强制力保证。有学生表示,一旦作业未能完成,家长和老师就会认为你学习不够认真,担忧你成绩下滑。此外也有家长提出异议,认为有的学生自律性差会以此当作不完成作业的借口,此政策一旦推广开来,会加速拉开孩子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熔断"机制反倒把教育压力从学校推向了家长身上。种种不同的声音,既反映出"熔断"机制等待完善之处,又折射出美好理想与无奈现实之间的那道鸿沟。

"作业熔断"受到热议的深层次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教育焦虑。作业不仅与成绩、升学紧密挂钩,写作业还写的是学生的态度。作业写不完,家长老师焦虑了;家长老师焦虑了,就无时无刻不给孩子释放出压力,导致学生也一并开始焦虑;学生一焦虑,他们就会"心甘情愿"地投身到题海之中,不敢也不愿主动"熔断"。也就是说,要想让作业熔断机制起作用,关键要摆脱教育内卷,落实教育减负政策。

在这方面,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例如,改革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努力做到多元化;推进考试内容的改革,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等等。教育观念的转变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类似"作业熔断"机制的推出,无疑释放出"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信号,为教育领域注入新活力。许多学校已经会定期征询学生对作业量的意见,并做出合理的调整,追求作业"少而精"。

"作业熔断"不是最终目的,更多是解决教育焦虑、为青少年营造健康教育环境的方式之一。

文/黄知涵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4 1班)

指导教师/谷桂杰(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预制菜:舌尖上的"时代考题"

最近,"预制菜"成了我们家的热门话题。说实话,第一次听说预制菜时,我觉得挺酷的。它就像科幻电影里的未来食品,方便快捷,还能保证口味一致。但后来看到网上的讨论,我才意识到事情没那么简单。大人们担心食品安全,担心营养流失,甚至担心传统文化流失。这些担忧让我明白,预制菜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一道"时代考题"。

这道考题的第一个难点,是如何平衡效率与健康。现代社会节奏快,很多家长没时间天天做饭,预制菜确实能解决燃眉之急。但我们也知道,新鲜食材才是最好的。如何在方便和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需要商家、监管部门共同努力。

第二个难点,是如何看待传统与创新。有人说,预制菜会让年轻人失去做饭的能力,缺少"锅气",甚至忘记家的味道。但我觉得,预制菜也可以成为学习烹饪的"启蒙老师"。比如,我们可以从简单的预制菜开始,慢慢学习烹饪技巧,最终做出属于自己的美味。

预制菜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带来的不仅是便利,更是对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重新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事物,同时也要保持理性,学会辨别和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时代浪潮中,既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又守护住健康与传统的价值。

文/魏京潼(人大附中翠微学校初一3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