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小时停火结束,俄乌互指违约,这仗根本就停不下来。
复活节的钟声尚未散去,硝烟便重新笼罩乌克兰的天空。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宣布,为纪念东正教复活节,俄军将在19日18时至21日0时实施“单方面人道主义停火”。他说,这是为了“让平民安全撤离”,并呼吁乌克兰方面同步停火。然而,30小时过去,停火协议如同一张废纸,双方互相指责对方违约,战火再次点燃。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21日凌晨的讲话中愤怒控诉:“俄军在停火期间发动了96次突击和1882次炮击,主要集中在波克罗夫斯克方向。”他痛斥俄罗斯的“静默”承诺是谎言,俄军几乎在所有战线都撕毁了协议。而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则反击称,乌克兰军队在停火期间动用美制“海马斯”火箭炮,对顿涅茨克平民区实施精准打击,蓄意破坏和平。
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罗生门。俄乌双方都坚称自己遵守了停火,而对方才是破坏者。俄罗斯国防部发布声明,强调俄军“严格遵守最高统帅的命令”,所有部队都停留在原防线,反倒是乌军“不断制造流血冲突”。乌克兰空军则报告,停火刚结束,苏梅州上空就出现了俄军侦察无人机,战争机器再次启动。
停火协议为何如此脆弱?因为信任早已荡然无存。泽连斯基曾提议将停火延长至30天,称“30小时不足以建立真正的信任”。但俄方直接拒绝,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冷冷回应:“没有其他指令,普京没有下令延长停火。” 乌克兰的提议被无视,俄罗斯的耐心也已耗尽。
美国试图介入斡旋,但方式耐人寻味。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喊话:“希望俄乌本周能达成协议,这样两国都能和美国‘做大生意’。” 他的语气像在谈一笔交易,而非一场战争。美国国务院虽表态支持延长停火,却未提出具体方案。乌克兰需要的是武器和支援,而不是空洞的“市场准入机会”。
这场战争早已不是俄乌两国的对决,而是全球地缘政治的角力场。西方不断加码军援乌克兰,俄罗斯则依靠能源和盟友体系苦苦支撑。每一次停火倡议背后,都是大国博弈的影子。普京的30小时停火,或许只是国际舆论压力下的权宜之计;泽连斯基的30天提议,则是为了争取时间重整防线。双方都在算计,谁都不愿先退一步。
战争最残酷的地方,不在于炮火,而在于它对普通人生活的摧毁。30小时的停火,对前线士兵而言是短暂的喘息,对平民而言是逃离战区的最后机会。但即便在这短暂的“和平”里,仍有炮声响起。顿涅茨克的居民躲在防空洞里,听着远处爆炸的回响,不知道下一次轰炸何时降临。
13年前,乌克兰东部也曾有过停火协议。2015年的明斯克协议签署后,杰巴利采沃的枪声仍未停歇,双方互相指责对方违约。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只不过今天的战火更猛烈,伤亡更惨重。停火协议的破裂,不过是又一次证明——在这片土地上,和平从来都是奢侈品。
乌克兰人已经习惯了战争。他们学会了在炮击间隙种地,在空袭警报中送孩子上学,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泽连斯基说,乌军将继续“以静默回应静默,以打击回击打击”。这是一种绝望的坚持,也是一种无奈的生存法则。
俄罗斯同样无法回头。普京的特别军事行动已持续两年多,撤军意味着政治灾难,继续打下去则要承受越来越重的代价。俄军的炮弹可以摧毁乌克兰的城市,却无法摧毁乌克兰人的意志。
这仗,根本停不下来。因为仇恨太深,利益太大,退路太窄。
13年前,乌克兰人或许还幻想过与俄罗斯和解;13年后,他们只剩下一个选择——战斗到底。停火?那不过是战争中的一次深呼吸,接下来,是更猛烈的厮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