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27日,中、美、朝三方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议,抗美援朝战争正式落下帷幕。130多万志愿军将士本应第一时间归国,接受欢呼与掌声,然而,一个棘手的难题却摆在了众人面前:如此庞大数量的军队,该如何妥善安置?
中央出于多方面考量,决定让志愿军继续驻扎朝鲜。一方面,李承晚未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南朝鲜不时派遣特务在非军事区搞破坏,且美国以经济建设为由驻军南朝鲜,对北朝鲜构成威胁。志愿军留下,既能帮助朝鲜重建家园,又能防范南朝鲜再次挑起战火。另一方面,130万大军突然回国,其衣食住行将给尚未从战争创伤中恢复的中国带来巨大负担。
在驻扎朝鲜的5年里,志愿军将士放下枪杆,拿起工具,投身建设。他们修建4000多座铁路桥梁、4.5万间民房以及多座大型水库。在1954年朝鲜闹饥荒时,志愿军省吃俭用支援粮食。同时,他们修筑防御工事,为朝鲜防御体系奠定基础。
随着时间推移,1957年底,朝鲜境内的志愿军仅剩20多万人。此时,金日成提出志愿军撤离事宜,中朝双方就撤军问题展开商议。但撤军后美军进犯的隐患如何解决?经过沟通,双方决定由金日成率先提出撤军请求,中朝发表联合声明,借助舆论压力迫使美国退兵。
然而,当时仍有25万志愿军留在朝鲜,安置问题再次成为焦点。1958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军委召开会议商讨对策。志愿军司令员杨勇经过深思熟虑,向彭德怀提交报告,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建议。他提议,3月中旬先撤出驻扎在前线的第 16军和23军,以此扩大撤军的政治影响,并观察“联合国军”动向,若无异样,再陆续撤离其他部队。
在部队去向安排上,杨勇建议将第19兵团并入人员匮乏的济南军区,充实其机构;在长春设立吉黑军区,此地靠近朝鲜,便于观察局势、及时支援;志愿军一级指挥机关并入武汉军区,作为机动指挥力量应对意外情况。这一“先前沿、再西海岸、后中间”的撤退方案,经过细致修改,最终获得认可。
历史上,秦朝统一六国后,面临着安置大量军队的难题。秦始皇将部分军队派往边疆戍守,巩固边防;部分军队投入到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如修建长城、驰道等。这种安排既解决了军队安置问题,又促进了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杨勇对志愿军的安置建议,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从大局出发,充分考虑实际需求。
按照计划,志愿军分三批撤离朝鲜。1958 年10月25日,最后一批7万志愿军踏上归途,这一天恰好是志愿军出国作战8周年纪念日。离别之际,朝鲜民众热情送别,有人赠送人参,有人亲手制作鞋子。志愿军回国后,受到周总理和20万民众的热烈欢迎。他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展现出的英勇无畏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长河中,被人们敬仰与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