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新中国举行了盛大的授勋、授衔仪式,开国将帅由此诞生,首次授衔,依据资历、战功、职务、军队级别等各大因素,就军队级别而言,自大将开始,每一阶相同军衔便出现军队级别不同的现象,如十大将中,王树声和许光达是仅有的两名正兵团级将领。

上将中,则分为正兵团级、副兵团级、准兵团级以及无军队级别者,一野名将贺炳炎以准兵团级获评上将军衔,是唯一的准兵团级上将,因此有人说,贺炳炎属于被提拔的上将,因为正常情况下,准兵团级对应的多为中将,甚至少将。



贺炳炎真是被临时提拔起来的上将吗?当然不是,贺炳炎要资历有资历,要战功有战功,能力、名气都突出,红军时期,长征开始前就是贺老总麾下主力师长,对比同期许多上将都有很大优势,如杨得志、杨成武,长征途中还只是团级干部,韩先楚、刘震仅是营级干部,所以,贺炳炎获评上将是实至名归。

有着显著战功和资历的贺炳炎,完全具备标准的上将资格,其他上将除了无军队级别者,要么是正兵团级,要么是副兵团级,为何贺炳炎在1952年军队评级中仅被评为准兵团级呢?原因不过以下两点:



第一、军队评级的依据主要是解放战争时期所担任的职务。

贺炳炎在解放战争中隶属西北野战军(一野),所担任的最高职务为第一军军长,青海解放后担任青海军区司令员,并未担任过兵团级的干部,其他上将在这一时期要么就是兵团司令或政委,要么就是副兵团司令等职务。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规模建制已成形,所担任的职务直接跟1952年军队评级挂钩,如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王震,被评为正兵团级,第12兵团副司令韩先楚,被评为副兵团级。



第二、一野规模较小,只有两大兵团。

由于作战范围在西北,环境不好,限制了一野的发展,抛开后期才并入一野建制的第18、19、22兵团,隶属于一野的只有第一、第二兵团,兵团司令分别是王震和许光达,这两位正兵团级将领,1955年授衔,一位上将,一位大将。

如果成立时规模大的话,一野也会像其他野战军一样,多出几个兵团,能征善战的贺炳炎或许也会是其中之一的兵团司令,那样就是标准的正兵团级了。

且由于规模较小,两大兵团均没有设副司令副政委,所以,这两大兵团并没有副兵团级干部,不然,以贺炳炎的能力,或者可以兼任兵团副司令,这样,1952年评级的时候可以评为副兵团级。



而其他野战军,由于规模较大,战将较多,人才济济,设立的兵团多,司令政委、副司令副政委大有人在,当然,这跟作战区域的环境、兵源等因素都有关联。

综上所述,贺炳炎被评为准兵团级并不是能力战功不足,而是解放战争时的职务所限,若是在其他野战军,或许就是副兵团级以上了,好在评衔并非只依据军队级别,资历、战功、能力均显著的贺炳炎最终跻身开国上将之列,也是对这位“独臂将军”的高度认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