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毛主席在总结各省八路军根据地的经验成绩时,曾经高兴地赞叹道:
“山东抗战的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山东只换上了一个人,山东全局的棋都活了!”
此人是谁?为何能得到毛主席如此高的评价?
1938年初,山东省主席韩复榘面对日军的进攻一枪不响,消极抗战。
他带着自己的嫡系部队后撤数百里,把山东白白拱手让给了日寇。为此蒋介石大发雷霆直接枪毙了韩复榘,但山东已经沦陷无力回天。
此时山东只剩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还在坚持抵抗。
山东根据地独木难支,党中央派八路军115师前去支援。然而让党中央意想不到的是,115师到达山东之后反而差点出了乱子。
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政和党政错综复杂,甚至差点影响到了山东抗战的大局。
最后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山东八路选定了主心骨。毛主席的指示成功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进而奠定了山东抗战的胜利。
八路军挺进山东抗日
八路军115师于1939年初抵达山东省,得到了山东八路纵队的热烈欢迎。
115师的师长是林彪,但在驰援山东之前,林彪不幸负伤要去后方疗养。
接替林彪的代理师长陈光是一名敢打敢拼的沙场猛将,115师的政委则是罗荣桓,八路军里搞政工工作建设的一把好手。
有了115师的支援山东的抗战局势迅速好转,但党中央也在山东抗战的几次胜利战役中敏锐地意识到了一些尖锐的问题。
山东八路军由115师和山东纵队组成,这两支部队等级相同,不存在上下级的区分。
这就导致山东抗日根据地在军政要务上拿主意时,缺乏一个主心骨掌舵人。
115师的师长陈光打仗勇猛,行军布阵无可挑剔,在抗战中立下了不少战功。
但陈光的性格过于刚烈,打仗时固然是不惧生死,但在军政建设工作和协调各方事务上有所不足。
115师的政委罗荣桓和陈光相反,罗荣桓在处理人际关系,协调各方势力,建设军队等方面非常出色,但指挥战斗的经验不如陈光。
党中央决定从中央派遣一位经验丰富,资历深厚且能够服众的人去山东担任总指挥。
经过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人的商讨,最终敲定的人选是徐向前。
1939年6月底,徐向前出任山东八路军司令,朱瑞担任政委,至此山东纵队和115师的指挥问题暂时得到了解决。
就当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时,一个意外的发生,让山东局势再一次回归原始!
领导之间的分歧
在徐向前到来之前,山东八路军的几位领导人之间,因为性格不合等问题闹过矛盾。
这些小摩擦虽然没有影响到抗战事业,但是长久下去必然会影响作战。
只有徐向前的能力,资历和威望能让所有人都服从,徐向前来到山东后把大家团结在一起,让所有的力量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打鬼子。
党中央对山东寄予厚望,徐向前也不负众望取得了更多战果,然而这种顺利的局势在1940年间急转直下。
徐向前
1940年6月初,中共七大的筹备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徐向前接到党中央的命令返回延安参加中共七大,临行之前把山东八路军的军政指挥权交给了政委书记朱瑞。
不幸正是发生在延安——常在前线都毫发无损的徐向前,竟然在延安休养的时候负伤了。
当时,党中央决定向山东增派更多党员干部支援抗战,这些干部临行前徐向前决定送送他们。
岂料一行人策马走在一条狭窄小路的时候,军马突然失控,其中一匹马狠狠地踢向徐向前的马,徐向前躲闪不及被马踢断了左腿。
徐向前负伤后持续高烧,病情时好时坏。党中央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徐向前终止任务,去后方接受治疗。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现在山东八路军的车头没了,这对山东抗日根据地而言是个棘手的问题。
指挥风格的矛盾
没了徐向前这个主心骨和总指挥,光靠政委朱瑞是有点吃力的。
时间一长,有些同志们对朱瑞颇有微词。
用一句话说清楚山东八路军的问题很简单,党政领导人朱瑞和军事指挥官陈光之间的性格差异过大。
两个人实在是性格不对路,相处不好。
诚然,朱瑞和陈光两个人都是上过雪山走过草地的老红军。二人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热情久经考验不容置疑。但性格脾气的问题强求不得,性子不对路就是不对路。
陈光以打硬仗著称,性格刚烈勇猛,因此有些急躁甚至莽撞。
朱瑞为人率直,批评问题往往一针见血丝毫不留情面。陈光的作战风格是“硬拼主义”。他善于正面打硬仗,不惧牺牲不计代价。朱瑞在苏联炮兵学院进修过,擅长火炮优势支援战场。
两种截然不同的作战思路,导致双方互相看不惯对方的指挥风格。
陈光认为朱瑞过分依赖重火力的支援掩护,朱瑞认为陈光的硬拼主义经常造成战士无意义地牺牲。
二人的指挥风格都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缺点,而这种缺陷在战争时会被无限放大。
两个人之间矛盾愈演愈烈,让时任115师政委的罗荣桓夹在中间非常为难。罗荣桓想要劝朱瑞和陈光以大局为重,但是收效甚微。
很快,这些异常引起了党中央的注意。朱瑞也向党中央汇报说明目前山东抗日形势要求“领导上更加集中、统一与提高,党中央高度重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问题。
毛主席和彭老总试图从中协调,尽快解决山东八路军的统一领导问题。
彭老总提出:
在军事上,让陈光和罗荣桓暂时负责。
朱瑞只负责山东的党政事务,不再参与军队指挥,等合适的时机把林彪派去山东担任最高指挥官。以林彪为核心,负责一切军政事务。
这件事看似是完美解决了问题,但问题根源没有解决,问题不久后再次出现!
“南大顶事件”
罗荣桓以搞政工事务出色而闻名,在作风建设上罗荣桓可谓是身体力行,处处殚精竭虑。
在115师刚刚抵达山东的时候,八路军兵员不足,军需物资更是急缺。
罗荣桓深知,抗日事业要依靠人民的支持才能取得最终胜利。因此他特别强调军队作风必须过硬,才能得到根据地老百姓的物资供给与兵员补充。
山东老百姓支持八路军拥护共产党,参军报名的士兵源源不断,这一切都离不开罗荣桓的政工宣传工作。
而1940年10月发生的“南大顶事件”可谓是给了罗荣桓沉重的打击,甚至让罗荣桓一度心灰意冷,打算离开山东回延安。
前排左起:黎玉、刘少奇、萧华、罗荣桓
全面抗战爆发后,全国各地都自发成立了民间抗日武装组织,但是这些武装缺乏军事素养也没有思想指导。
“南大顶事件”,就是一群民间抗日武装临阵倒戈造成的悲剧,这群人欺骗同志,暗通鬼子,造成了数十名共产党和八路军战士被日军杀害。
115师集结队伍,攻打叛徒武装所在的南大顶山头,并取得了战斗胜利,可有位政工干部过于悲愤,枪杀了一名俘虏。
这位干部恰好是罗荣桓亲自教导的政工科长,他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八路军优待俘虏的政策。
尽管为战友报仇雪恨合情合理,但军法底线绝对不可触碰,罗荣桓忍着悲痛免除了这名干部的职务并且送交党组织处理。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思想建设由罗荣桓负责,“南大顶事件”对罗荣桓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
随后的115师高干会议,让罗荣桓和整个115师的处境雪上加霜。
在会议上,政委朱瑞严厉批评了罗荣桓和陈光,罗荣桓为此甚是自责,在作出自我检讨后甚至想要辞职回延安。
毛主席一锤定音
“南大顶事件”发生后,毛主席和朱德等党中央领导人集体发电报,鼓励罗荣桓重整心态树立信心。
同时,中央也决定调整山东八路军几位高层领导人的权责。
中共中央在1943年,决定将朱瑞和陈光调回延安,罗荣桓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自此,山东抗日的一切军政事务全权交给罗荣桓处理。
毛主席在此之前就有打算让罗荣桓接替朱瑞的职位,罗荣桓在政工工作中的成绩,毛主席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让罗荣桓当一把手,既是承认和鼓励也是挑战和考验。
在刘少奇带着朱瑞和陈光返回延安后,独自领导山东抗日战争的罗荣桓迅速成熟。
罗荣桓在军事指挥上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在政工工作上更是滴水不漏,不到几年,他成为了一名军政要务上的全才。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山东的抗日根据地不足一万人,而到了抗战的最后一年,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军力在罗荣桓的领导建设下,足足增长到了90多万人。
毛主席对罗荣桓的判断是正确的,罗荣桓确实是个优秀的将才。
他在军事指挥上确实无法和林彪、彭德怀等将军相比,但他能靠搞政工工作让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兵员数量扩增到占全国八路军的四分之一,此举无疑是个奇迹。
辽沈战役:解放锦州
抗日战争结束后,罗荣桓马不停蹄地又参加了解放战争。
他把自己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九万多军队派往东北支援辽沈战役,这些山东的战士们为东北胜利解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开国的十大元帅里也有罗荣桓的名字。但只有罗荣桓一个人不是靠积累军功而是靠政工成绩而被评为元帅,罗荣桓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共产党的“政工巨匠”。
罗荣桓同志因病逝世于1963年12月,享年61岁,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跟着毛主席走。
而他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二位战友朱瑞和陈光则走得更早,朱瑞同志在解放战争时深入前线,1948年在辽沈战役中触雷壮烈牺牲。倒在了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黎明,牺牲时只有43岁。
陈光同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由于性格原因,导致“电台事件”和“训练班事件”的发生,从而开始变得郁郁寡欢。
1954年,因为饱受疾病折磨而逝世,年仅49岁。
他们在性格上也许各有各的优缺点,在工作中有过功绩也有过失误,但他们和罗荣桓一样,都是为了建立新中国而敢于牺牲一切的英雄。
如今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我们的生活幸福和谐,而这一切都是无数英雄儿女们用血泪和牺牲换来的。这段战火纷飞的历史我们怎敢忘记?
斯人已逝,唯有牢记革命先烈们的故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守住现在的一切,保卫好来之不易的和平。
参考文献:
[1] 《徐向前揭秘抗战时期山东根据地“选帅”风波》——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5-05-15
[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政工巨匠罗荣桓 央视网
[3]国有疑难可问谁?他逝世后,毛主席深夜写下悼念诗 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2019-12-16
[4]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路线斗争” 抗日战争纪念网 2020-06-07
[5]“政工元帥”羅榮桓怎樣領導軍事斗爭——中国军网20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