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中,毛姆写下那句非常著名的话:培养阅读的习惯就是为你自己构建一座避难所,让你得以逃离人世间几乎所有痛苦与不幸。

做过夜场工作者、情色片演员、新闻记者,如今成为职业作家的铃木凉美,正是靠着阅读度过了她人生中的那段麻木的黑暗时光。在她叛逆、躁动,游走在危险边缘时,是书籍令她看到了更广阔多元的世界,慢慢重建起了自己破碎虚无的价值观。


铃木凉美

出于想要帮助更多迷茫的人的目的,铃木凉美把对自己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书籍整理出来,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写下这份读书笔记。这无关学术批评,也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或心灵鸡汤,而是一份“书籍托举自己”的真实记录。

如果你也正处在混沌之中,正在寻找破局的力量,不妨读一读以下文字。也欢迎在评论区讨论:人生至暗时刻,哪本书曾为你点亮一盏灯?

本文摘选自《恶女书架》。经出版社授权推送,篇幅所限内容有所删减。

01

胆小而谨慎的幼年

进了幼稚园大门,对面是一座小巧美丽的礼拜堂,左边是一个小庭院,右边是朴素的平房教室。刚满五岁的我,在中班的下半学期进入这所幼稚园。在那之前,因为父母都要工作,所以我上的是保育园。后来等我到了稍微可以自己看家的年龄,加上家里和同楼几个邻居关系很好,就把我转到了幼稚园。我模模糊糊地记得,那时我胆子非常小,极其害怕在街上和父母走失,无论去哪里旅行,眼前的有趣风景都难入眼。我永远在确认自己的位置,生怕迷路,是个谨慎的小孩。

谨慎劲儿是从哪里来的呢?我想不出具体缘由。母亲总是很忙,性格冲动而自由,比如我们一起去博物馆,如果她的注意力被什么吸引走了,她就只顾看那边,顾不得管我。而且她一生气,就总会气鼓鼓地丢下我快步走开。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留给我的多是侧脸,说明我始终望着母亲,没有挪开过视线。我是家中独女,母亲没有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我身上这一点,让长大后的我感到很轻松,也很幸运。但小时候的我不会看地图,兜里也没有零钱,就难免胆小害怕。


影视《Mother》

小时候我害怕自己突然被父母丢在一边,变成迷路的孤独小孩。后来,以某段时间为界限,这种恐惧感渐渐淡了。究其原因,也许只是长大了,变冷静了。我不记得有什么明确的契机,只知道在那个分界期,我做了一个至今记忆犹新的长梦。我一般记不住梦的内容,但那个梦始终萦绕在记忆里。

02

梦见自己走丢了

梦的内容很单纯。我上的那所幼稚园,大门和礼拜堂之间的庭院最多只有二十米见方。在梦中,庭院眼看着扩展开去,大门和礼拜堂急速后退,越来越远,直到最后就看不见了,这时院里出现了一条陌生街道。街上有我见过的商店,也有陌生的蓝屋顶房子。就在我拼命寻找认识的人,或者能帮助我的人时,忽然看到附近那家经常路过的烧鸟屋。隔着玻璃,我呼唤屋里的烧鸟师傅,不知是玻璃太厚,还是师傅只顾着烤串,他根本没有察觉到我。没办法,我接着在街上走,遇见很多朋友,还看见邻居养的约瑟犬被拴在角落。没有特别饿,也没怎么害怕绝望,我看到远方耸立着我家所在的那栋公寓楼。

当看到好朋友,大声呼唤其名时,我醒了,不用说,仍躺在自己的床上。这个梦说不上美妙,我在梦中没有焦虑,也不害怕,更没有莫名哭泣,只是梦境极其清晰。平时我最怕自己迷路,实际(哪怕是梦)经历后,发现并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有这种感觉而已。

小孩子的世界很窄,无非是自家公寓楼和幼稚园,但我明白了,自己没见过的世界广阔得无法想象。这个认知并不是慢慢习得的,而是有一天,遽然之间我被抛入一个比昨天广阔数倍的世界,如此反复经历之后,我意识到曾经以为身边就是全部的世界,原来竟那么狭窄。后来,通过上学、在大学求知、游历美国大峡谷、在外国经历一夜情等麻烦事,我也获得了这种认知,但小时候一个傻乎乎的梦,便捷径般让我清醒了。总之,就是从那时起,我从前过剩的谨慎渐渐消散,等到了青春期,开始走进本可以不踏入的世界,掉入本可以避开的陷阱,走了多余的弯路,经历了种种惨痛。这些经历说得好听些,是自由自在旁若无人,实际上,那会儿的我与谨慎二字截然相悖,变成了一个轻浮女人。

03

将地面规则统统化解的梦幻国

说到世界上最有名的梦境梗,当属英国数学家刘易斯·卡罗尔写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吧。有关这本少女冒险记,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迪士尼的同名动画片,还有近年蒂姆·波顿导演的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电影有种后传的感觉,剧情设定稍显无聊。我在十九二十岁时很迷这本书,那正是我迷途误入夜世界的时期。

故事的开始,爱丽丝拿着表匆忙追赶兔子,跳进洞里,“掉啊,掉啊,掉啊”,一路缓缓掉落下去。这个场景和我缓缓落入漆黑夜场重叠在一起,仿佛此时此刻就发生在我眼前。爱丽丝掉入地下,地下是一个奇异之境,通行的规则道理与地面上的完全不同。爱丽丝在那里绝望过,哭泣过,很快恢复了平静。奇幻之境的居民们各自忙碌,没人在意爱丽丝,世界如常运转。爱丽丝没有目的,也没有信念,只是随意向前走。我把种种情节牵强附会到自己身上,觉得那么好笑。说起来,这本书其实是作者卡罗尔在船上给朋友的女儿爱丽丝讲的故事,最初手稿的标题是Alice’s Adventures Under Ground。

奇幻之境的入口处有着“喝我”“吃我”的诱人字句,爱丽丝不假思索地照办,越发陷入幻境深处。后来的各种场面解说起来太麻烦,总之爱丽丝“渐渐习惯了各种荒唐的事情”,不时感觉“这儿都是疯的”。故事里一只猫说:“我是疯的,你也是疯的。”“你知道我疯?”“你当然是疯的,不然不会到这里来。”读到此处,我感到脊背发寒。“麻烦你告诉我,我要从这儿出去,应该走哪条路呀?”“这取决于你要去什么地方。”“去什么地方,我并不在乎。”“那么你走哪条路也就无所谓了。”


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

地面世界和奇幻之境的规则不同。地面世界推崇的道德观和教训箴言,在奇幻之境成了滑稽笑话,被置换成一种相似却荒唐的说法。地上众所周知的诗歌成了毫无逻辑的戏仿,就连统治地面世界的时间也不例外,在奇幻之境里,六点之后并不是六点零一分。爱丽丝摸不着头脑,她在地面学到的常识分崩离析,箴言诗句也记成了“你真的没法体会,那样做实在很痛快,他们拎起我们,连同龙虾一起扔进海”;喜欢从事情里找教育意义的公爵夫人说“任何事情都有教育意义,问题在于你要能够找到它”时,爱丽丝能用“也许其中并没有教育意义”招架过去。

04

女孩子拥有一种自由——无意义地存在

爱丽丝掉入奇幻之境后,遇到各种未曾见过的事物(有些动物是她听说过的)。对爱丽丝来说,这些事物很怪异,反过来,爱丽丝也是一种异物。她身临奇异世界,配合着事物的尺寸,吃下点心或蘑菇,让身体变大变小,游荡在奇幻之境里。遇到小门,她缩小身体;来到大房子前,她“先咬了一口右手里的蘑菇,等差不多长到两英尺1高了,才走上前去”。但爱丽丝是无意间误入的,她和奇境居民不一样,还保持着地面世界的常识和理性,始终觉得奇境是怪异的,也知道自己的反常。“让我想想,今儿早晨起来那会儿,我真就是原来那个我吗?我好像觉着,我还能记得感觉是有点儿不一样”,这两句随意的话,显示出她正在经历自我认知危机。她害怕,觉得奇境不合道理,却没有全盘否定,只是在体会不可思议之后马上接受了,并主动向前走。当鸽子一口咬定爱丽丝是一条蛇时,爱丽丝含含糊糊地说服鸽子:“可我告诉你了,我不是蛇,我是……我是……我……我是一个小女孩。”


动画《爱丽丝梦游仙境》

我觉得这种小把戏只有女孩才做得出来。换作男生,他们变身侠客英雄,敌强他亦强,即使误入迷境,也当是场冒险。他们用道理和正义去纠正混乱,为达成某个目的而拼尽死力。他们击败敌人,梦想做海贼王,试图根绝世上的邪恶,热衷收集龙珠。虽然成熟的大女人也有奇遇,有可能目睹从未见过的事,但男生更趋向从中寻找意义,给事物贴病名标签。

爱丽丝就没有这种兴趣,她既没有奋勇搏斗,也不给没见过的事下定义。她遇见的奇境居民不仅没有教育意义,还撇开她各忙各的,不把她当女主角看,她有时还会挨欺负。总之,孰友孰敌的区分对她来说毫无意义,那里完全是一个讲不通道理的奇异之地。她也会伤心,“我真有点后悔进兔子洞了”,又当即决定,长大后要把这段经历写成书,可见她并不怎么绝望。

对女孩来说,没有意义地存在,也是一种自由。

05

最麻烦的,还不是孤独...

爱丽丝掉进兔子洞本来就很荒唐,洞中世界更无条理,她都很坚强地接受了,没有抗拒。面对荒唐无稽,她会惊讶,怀疑自身的变化,几度烦恼,但并不怀疑洞中世界的合理性。爱丽丝只有一个疑问:“哟!今天怎么样样事情都怪怪的,昨天还挺正常的,会不会是我在夜里变了个人?让我想想,今儿早晨起来那会儿,我真就是原来那个我吗?我好像觉着,我还能记得感觉是有点儿不一样。可是,倘若我不是原来的我,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我到底是谁呢?啊,这可是个伤脑筋的大问题!”


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

卡罗尔的这本书占了英国儿童文学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很多书评提到,在此之前的英国主流观念认为,儿童书籍必须有正面教育意义,这本书不但没有说教成分,反而戏谑了教育格言,故事不仅有趣,还很迷人。确实,这本书在儿童文学史上很重要,但没有必须汲取的道德意义。而且正因为不具备意义,比起现实类的训导故事,反而带来一种奇妙的感觉,它对荒唐无稽的洞中世界的描写是坦率的。爱丽丝面对荒唐世界,不从中寻求意义,一边镇定地接受,一边奋力向前。从她身上,我看到了在各种奇境里徜徉的女孩们的身影。

伴随着成长,世界会扩展,有时还朝着意想不到的方向,我为之迷惑、不知所措。世界荒蛮无情,改变了我的形状。我们越年轻越愚蠢,未经深思熟虑就潜身入洞,一路落向深处,遭遇众多剥夺我们原有价值观的事情;等我们完全成熟后,又会用善与恶、敌与友的框架去衡量那个偶然进入的奇幻之境,为自己的幻境之行寻找意义。因为驱动地面世界运作的是常识伦理,所以我们总是会为溢出常识的过剩部分寻找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也变成了成熟大人,多次受到社会的诘问。在质问攻击之下,我不由自主地为过去落入的奇幻之境安排上合情合理的意义,开始冷眼看待那些一味荒唐的东西。其实,无意义的自由才是最该珍视的东西,然而大人们都主动放弃了。

夜世界里有无数故事。在这里,白昼世界的道理不大行得通,你会遇到小人用不公平的规则攻击你。夜场人各自都是主角,忙于营建自己的故事,对旁人的故事不会多嘴,也不会强行添加意义。在夜场,没有人救你,没人为你的所作所为赋予意义。为此你会感到孤独,但你要知道,白昼世界的常识规则才真正棘手,如果你没有为自己总结出意义,没有准备好答案,他们就会否定你的价值。

某些人口中的“全球性通识”,终究是某些个人设定出来的。有人拿这种东西去衡量奇幻之境里的人与事,我和我的过去在他们的常识之下变得毫无价值,我会气馁。每当这种时候,我就会想起爱丽丝在奇幻之境遇到的国王。国王说:“如果其中没有意义,那就省去了好多麻烦。”“我们不必再去找什么意义了。”

本文摘编自


《恶女书架》

作者:[日]铃木凉美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野spring

译者:蕾克

出版年:2025-3


编辑 | 土豆苗

主编 | 魏冰心


知识 | 思想 凤 凰 读 书 文学 | 趣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