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随着首辆机动车平稳驶入东六环隧道,北京东六环改造路段正式建成通车。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改造工程将原东六环9.2公里改为地下,将有效缓解东六环地面道路交通压力。
据北京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东六环改造工程全长约16.3公里,南起京哈高速立交、北至潞苑北大街,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由现状双向四车道加宽至六车道,分为地面加宽段和入地改造段,其中路基加宽段长约7.1公里,隧道段长约9.2公里。在隧道段中,盾构段长约7.3公里,是目前国内最长的盾构高速公路隧道。
据了解,原东六环路是以高架桥为主的高速公路,双向四车道,高峰期间较为拥堵。在改造工程中将东六环“藏到”地下,可实现城市副中心各组团之间的十余条东西向城市道路贯通,缓解地面道路交通压力。同时,将原双向四车道增加为双向六车道,车流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如果按照设计时速80公里计算,驾车通过这条特长隧道仅需7分钟,有效提升了通行效率。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为确保东六环隧道安全开通,运营企业高效运用东六环隧道智慧化综合管控平台,对行车数据进行精细化查询管理,结合隧道全覆盖视频,实现隧道内车辆全线动态跟踪,提高隧道事件的检测水平。同时,隧道内定向广播、可变情报板、车道指示灯等设施可根据联动控制预案实现按车道管控,并配备可根据自然光照环境智能调节的照明系统,可有效保障车辆安全行驶。
为加强隧道内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运营企业建立了完善的突发事件防范应对指挥处置体系,细化了5级应急响应机制。同时,在隧道洞口、疏散通道口设置4个24小时应急值守站,配置由退役消防队员、退伍军人组成的专业救援队伍,配备80吨折臂吊车、灭火机器人、双向疏散车、50吨大型隧道清障车等车辆设备50余辆(套),隧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得到有力保障。
需要注意的是,为保障东六环地下隧道通行安全,自开通之日起,全天禁止重型载货汽车和运载危险化学品车辆进入东六环小庞各庄至施园桥路段通行。
文/本报记者刘洋
摄影/本报记者付丁
·亮点·
东六环改造首设疏散救援通道层
东六环路相当于城市副中心的中轴线,东西两侧分布着办公区、商务区、副中心站等重要功能区域。而原有东六环路高路基的物理条件,将城市副中心东西两侧一分为二,使得城市空间被割裂,两侧功能分区连通性弱,呈现碎片化发展。
经过多轮论证,综合考虑功能区交通出行需求、施工风险及施工期间对周边环境、出行影响,工程采用盾构法施工,在不破坏地面上河流、草木、建筑的同时,还通过地面还绿,“缝合”一度被六环路割裂的城市空间。据悉,该方案可节约占地约600亩,减少树木伐移约4.7万棵。
据运营企业介绍,东六环隧道采用纵横结合的疏散方式。隧道分为三层,上层是排烟通道,中间层是行车通道,下层则是疏散救援通道,这也是国内首次设立疏散救援专用通道层。此外隧道段每80米设置一处疏散楼梯,每公里设置一处人行横通道,总共设置人行横通道14处、车行横通道4处、上下疏散楼梯166处。当一条隧道出现突发情况时,司机及乘客可以利用人行横通道和疏散楼梯进行逃生,救援车辆可以通过盾构隧道两端设置专用匝道进入盾构下层救援通道,走“捷径”抵达发生风险事件的点位,利用疏散楼梯到达事故地点指挥并处置。
文/本报记者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