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女将,估计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大名鼎鼎的花木兰和穆桂英。但即便是像她们那样勇敢,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女性并不适合当兵,应该远离战场。

但其实在现实中,女性很多时候也会因为命运或者偶然的缘分而参军。尤其是在民国时期,各地军阀混战,百姓生活困苦,绝大多数普通人家的孩子根本无法过上养尊处优的日子,男女都一样。当时有很多勇敢的女性加入了革命队伍,成为了女战士,也为新中国建立付出了很大努力。

其中有一部分女性甚至具备评为将军的资格,然而在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很多人会发现女军官十分少见,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如果我们把时间拨回到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那时候解放军部队里还有数十万名女军人,这个数字没有夸张,这是真实的情况。当然,这数十万名女军人中大部分在后方,例如医院或者后勤部队,但她们也属于部队体系,也是军人。

按照当时统计的数字,这些女军人中有大约5万人的军职达到了副排级以上,具备了参加了大授衔的资格,即使不能评为级别高的军衔,也能获得级别较低的军衔。

但结合1955年全军大授衔的情况来看,当时有64万名军官被授衔,但其中绝大多数是男性,女性军官只有4665人。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有5万名女军官的军职有资格参加授衔,为什么只有不足5000名女军官获得了军衔?


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在大授衔开始之前,北京方面提前考虑到了相关的问题。

当时国内绝大多数地区已经结束了战争,进入了和平重建时期,部队的作战任务已经很少了,而在生产领域却缺乏大量的人员。因此为了适应新形势,当时解放军已经开始安排大量人员转业或者复员,仅在1953年到1955年期间,解放军经过人员调整,已经有40万人脱离了部队编制,这部分人员大部分是在部队管辖的子弟学校、托儿所、军工厂等单位工作,具体涉及的岗位主要是行政与技术之类的工作,基本都不去前线作战,相当一部分是后勤人员。


因为战斗任务少了,所以他们平常的工作也比以前少了,组织上认为没有必要在后方留这么多人,所以优先对这部分人员进行岗位调整,而这些岗位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女兵和女干部。

所以在这部分人员转岗的过程中,组织上经过反复考虑,仅仅保留了其中一小部分特别优秀的女同志,或者资历不一般的女同志,其他大部分人都安排转业或者复员,因此在1955年大授衔之前,其实部队里的女兵和女军官人数已经明显减少了。


到了1955年1月,当时国防部再次专门围绕女兵的去留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除医务人员外,所有原来在作战部队的女兵“一律不得留用”,如果是在省军区及后方机关工作的女兵则直接转为工薪制职员,保留编制,但是不属于部队编制。

经过短短不到5个月的调整,截至1955年6月,有10万女兵离开了部队。

当时很多女兵舍不得离开部队,但政策文件里明确表示“女性因为先天生理原因,不利于在现代化战争中作战”,作出相关决定是为了“爱护和照顾女同志”。

但即便如此,文件中用“处理”这个不太好听的词汇来描述女兵复员相关工作,多少还是让一些干部感到有不近人情。

因此大部分女兵在1955年大授衔之前失去了授衔资格,在具体授衔的时候,又经过层层筛选和评比,最终只有4665名女性军官被授予军衔。

这4000多人中获得最高军衔的人是著名的女将军李贞,她获得了少将军衔。

即使是核心领导人的夫人康克清、邓颖超等资深革命家,也因为当时已经脱离军队,所以无法参加授衔,李贞于是就成了唯一的女将军。


李贞的人生经历很独特,19岁就加入了游击队,24岁当上了妇女团政委,红军时期就升为红六军团政治部部长,参加了反围剿战斗,跟着大部队走过了长征路。

抗战时期担任了八路军120师的政治处主任,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抗美援朝时期,又担任了志愿军政治部秘书长,抗美援朝结束后,回国担任了防空军干部部部长,由此可见,她的资历和级别是比较高的。


但即便如此,当时她也被列入了复员名单,差点失去评军衔的资格。

关键时刻,西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廖汉生认为此事十分不妥,彭德怀也为她感到可惜。在两人的努力下,她这才留在了部队,最终评为少将,值得一提的是,她的丈夫甘泗淇将军获得了上将军衔,两人成为了历史上罕见的“夫妻将军”。她如此优秀,当初都差点被“请出”部队,更何况其他女军官或者女兵了。


尽管很多女兵带着遗憾离开了部队,有些不太公平,但人生其实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一个人或许很努力,或许付出了很多,但在大环境大形势的影响下,被迫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走上陌生的工作岗位,但无论去了哪里,只要能够好好工作,好好生活下去,这比什么都重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