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泾镇慧农村属于纯农业村,产业单一、资源有限。上海绕城高速、新卫高速公路穿村而过,全村区域面积7.3平方公里,共有35个村民小组、1个渔业组,总人口达4000人左右。村内有上海翰益农业高科技育苗基地、金山小皇冠西瓜产业化联合体、玉米产业化联合体核心种植基地等特色产业项目。
近年来,慧农村探索建立长三角地区首个村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并以驿站为载体,引进高水平农业产业技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努力为村集体增收闯出新路子;以驿站为手段,促进慧农村及周边民众深度参与、共建共享发展成果;以驿站为渠道,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链接城乡资源,孵化生态产业。
慧农村乡村振兴人才驿站
主要做法
寻资源建场所,筑巢迎凤
作为金山区农业农村委员会选派的驻村指导员(第一书记),王晓科走遍了慧农村各个角落,在与村民代表促膝长谈过程中,不少村民表示,乡村的振兴,产业兴旺最重要,但发展产业,村里最缺人才。一次,王晓科获知万年村村委老办公房多年来一直空置,可以作为人才办公用房时,他一方面与村“两委”班子商议合适的改造方案;另一方面积极对接区农业农村委寻求资源支持,希望将空置房屋打造成吸引人才干事创业的实体空间。
在打造实体空间的基础上,慧农村依托“招才引智、服务产业、人才互动”三大平台,建立起引才、育才、聚才机制,着力打破乡村振兴人才要素制约。最终,与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携手共同建设长三角地区首个村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慧农村乡村振兴人才驿站”,计划将其打造成集专家工作室、田间学校、科研试验田为一体的综合平台,持续推进校政村企、产学研用深入融合。
党建引领,高校资源投向乡村
慧农村定期邀请农业专家、部门负责人、农业企业“头雁”等集中授课,培训内容包括品种优选、种植技巧、田间管理、虫害防治、市场动向等,组织部分种养大户到现场听课,其他有意愿参训的农户通过观看教学录播视频的方式参与培训,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教学。依托“慧农村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打造慧农村上师大水稻育种基地,基地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高校师生们在基地内治学研究,让高校的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育苗
取得成效
引进水稻育种科研团队,培育上海市首款长粒型软香米。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建粤教授和赵国超博士团队作为人才驿站专家工作室引进人才,累计在慧农村上师大水稻育种基地培育了5000多种实验性水稻,其中就包括上海市本土首个成功选育的长粒型香型软米——“上师大19号”。这款大米以其优质的口感和抗病性强等特点,迅速成为了稻米市场的抢手货,受到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制种企业和农户的青睐,仅2024年种子供应量就达到了50多万斤。
推广蔬菜种苗和涉农技术,积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上海翰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金山区最大蔬菜育苗基地,培育的本土青茄曾因种子不纯、种性退化等问题遭菜农“嫌弃”。为此,王晓科积极联系上海市农科院园艺所专家人才入驻驿站,帮助企业开展农业技术攻关和产品培育。在上海市农科院的帮扶下,翰益公司在本土青茄的基础上,开发出有着“冰激凌”口感的“绿秀丽”品种,该品种迅速成为长三角地区合作社和农户争相购买的“香饽饽”。
建立青少年劳动实践研学基地。王晓科与翰益种苗有限公司、金山区青少年劳动实践中心多方沟通,依托人才驿站建立了青少年劳动实践研学基地。组织朱泾新农学校的师生到基地进行劳动研学,亲手体验种植的乐趣。通过学农,让学生们体验劳动的乐趣,吸引更多青少年走近“三农”、体验“三农”、爱上“三农”。
人才驿站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农业。“慧农村乡村振兴人才驿站”落成不久,某985高校信息学硕士严华雯在王晓科的动员下,接过了“农一代”父亲的班。在她看来,人才驿站集聚的科研团队,能够帮助当地农业企业提高科技水平,进而提升农产品的品牌价值。本科生王子睿也加入了父亲的团队,成为翰益种苗有限公司的一名“新农人”,如今,村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农业发展有了新的思考和想法。
抱团发展,成立长三角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联盟。去年9月,长三角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联盟在慧农村成立,金山区朱泾镇、浙江嘉善县、安徽霍邱县等地多家水稻合作社首批加入。根据合作构想,未来三地将依托优质稻米新品种“上师大19号”,积极在农业科技创新、稻米新品种培育与推广,以及稻米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等方面推动合作,加强市场对接,助力优质稻米等农副产品进入更广阔市场。
驻村手记
找到属于自己的振兴密码
王晓科
2023年8月,当我带着区农业农村委领导的叮嘱走进慧农村时,这个被绕城高速贯穿的典型纯农业村正面临着发展困境:4000多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三分之一,村集体年收入不足40万元,蔬菜育苗虽小有特色却难成规模。站在长满杂草的万年村村委老办公房前,我深知,要让这片7.3平方公里的土地焕发新生,必须破解人才匮乏这个核心难题。
破局:从闲置老村委到人才磁场
连续三个月的走访让我触摸到乡村振兴的脉搏——村民老张捧着退化的本地青茄叹息;种植合作社负责人老严守着优质稻米却打不开市场。这些场景让我意识到,慧农村不缺土地资源,缺的是让资源增值的“智慧芯片”。
万年村村委老办公房成了破局关键,为了用好这处400平方米的闲置资产,我与村“两委”反复论证,最终将其确定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建设场地。我积极争取到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30万元,将破旧村部改造成集专家工作室、田间学校、科研试验田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当上海师范大学和朱泾镇双方为“慧农村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揭牌时,我知道,慧农村的人才振兴真正按下了启动键。
蝶变:从单一生产到全链发展
驿站建成只是第一步,如何让人才真正扎根才是考验。我们创新打造三大机制:一是校地联姻机制。与上师大签订“候鸟型专家+常驻科研团队”党建合作协议,李建粤教授团队带着5000份水稻种质资源入驻,赵国超副教授每周三天蹲点指导农户种植。二是产研转化机制。设立成果转化专项基金,一方面将“上师大19号”水稻品种收益的2%反哺水稻育种科研;另一方面促成翰益农业与复旦环科所共建智能育苗实验室。三是新农人培育机制。开办“慧农讲堂”,既请农业专家讲水稻育种、蔬菜育苗知识,也让种植大户分享瓜果种植经验,培养出王春涛等“农业头雁”,又培养了严华雯等“农二代”。
在驿站的成果展厅里,陈列着“上师大19号”大米和“绿秀丽”青茄等多个慧农村标志性产品。这些从慧农村人才驿站实验室走向长三角市场的产品,去年带动合作社增收80万元。站在稻浪翻滚的试验田边,村民老周的话让我动容:“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专家在地头开‘处方’,种地成了技术活。”
人才要素的注入还激活了产业升级的乘数效应。我们积极建成金山首个水稻科技小院,年供种量突破50万斤,“新慧大米”品牌溢价达30%;积极打造青少年劳动实践基地,年接待研学团队1000人次,带动合作社增收20万元……
启示:乡村振兴需要重塑“人才观”
一年多的驻村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
平台思维比资源更重要:老旧村部的价值跃升证明,人才需要的是能施展抱负的舞台。
利益联结比补贴更有效: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共享机制,让专家把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他们有了更多获得感。
代际传承比引进更根本:青少年劳动教育让10后们开始讨论“智慧农业”,“农二代”接过父辈的产业,这是最宝贵的火种。
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但当我们把人才驿站打造成“没有围墙的农科院”,当田埂上行走着穿胶鞋的研究生,当村民聊天时冒出“种质资源”“区块链溯源”这些新词时,我确信,慧农村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振兴密码。
结对感言
构建校政村企协同创新机制
沈 文(金山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慧农村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是党建引领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范例。以党建结对为纽带,将高校智力、市场要素与乡村资源深度嫁接。
通过党建结对帮扶,以“人才驿站”为载体,打破城乡资源壁垒,构建校政村企协同创新机制:一是以组织共建凝聚发展合力,依托第一书记统筹资源、盘活闲置资产,将老旧村委办公房转化为“田间实验室”和“人才孵化器”;二是以产才融合激活新质生产力,推动上师大科研团队与本土农户“双向奔赴”,培育“上师大19号”软香米、“绿秀丽”青茄等科技农产品,实现品牌溢价30%;三是以利益联结培育可持续生态,通过成果转化收益反哺科研、青少年劳动教育播撒“三农”火种,让“农二代”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
未来需进一步放大驿站枢纽功能,推动城乡人才、技术、资本双向流动,为都市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金山驿站模式”。
依托人才驿站写好振兴文章
盛连忠(慧农村党总支书记):“慧农村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的建立,正是“集聚人才推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理念的生动演绎。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做好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的整体提升等工作,做到基础设施建设到位、生态底色治理到位、村容村貌提升到位、治理服务延伸到位、乡村文化释放到位,把慧农村建设成为“宜产、宜居、宜游”的特色美丽乡村,让更多年轻人认识“三农”,爱上“三农”。
来源:“组织人事报”微信公众号
编辑:干钰琼
责编:冯生丹、干钰琼
审核:陈建军、林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