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短视频的朋友可能都看到过这样的画面:原本"黄浪滔天"的壶口瀑布,突然变成了清流飞泻的奇观。黄土地上的母亲河突然"洗白"了,这可把不少人看懵了。有人说是干旱预警,有人猜是生态奇迹,还有人开玩笑说"黄河终于学会用净水器了"。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壶口瀑布突然变清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说说黄河变清的现场情况。往年这个时候,壶口瀑布早就该上演"黄龙入海"的壮观场面了。根据水文站的数据,往年4月河水含沙量通常在每立方米30公斤左右,今年直接降到不到10公斤。站在岸边往下看,甚至能清楚看见河床上的石头,这在以往完全是天方夜谭。当地老乡说,活了七十多年头回见这么清的黄河水,就连景区工作人员都表示,这种清澈程度确实比往年同期明显得多。



要搞清楚河水变清的原因,得先明白黄河为什么"黄"。教科书里说"一碗水半碗沙",这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每年春夏季暴雨冲刷,把松软的黄土地冲进河道。但今年春天陕西、山西这些上游地区确实有点反常,整个3月到4月中旬,降水量比往年少了三四成。延安老乡说地里的春玉米都推迟播种了,因为墒情不够。雨水少,冲刷进河的泥沙自然就少,这是最直接的物理规律。就像咱们洗衣服,如果不用力搓,衣服上的泥巴也不会掉进水里。



不过单说天气原因可能还不全面。这些年坐高铁经过黄土高原的人应该都有印象,以前光秃秃的山头现在都披上了绿衣裳。官方数据显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比20年前减少了三分之一。特别是"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很多坡地都改种了柠条、沙棘这些固土植物。去过晋西北的朋友们,估计有的能亲眼见到老乡们在沟壑里修的鱼鳞坑,一场大雨下来,原本要冲走的泥沙都被这些小土坑拦住了。这些措施就像给黄土高原穿了件"防护服",泥沙下泄的通道被层层设卡。



说到干旱传言,咱们得用数据说话。黄河流域确实存在"春旱"现象,但今年情况还在正常波动范围内。水利部数据显示,4月份黄河上游来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少了15%,但水库蓄水量还保持在安全线以上。更重要是,河水变清和干旱没有必然联系。举个反例,2018年春天黄河流域大旱,河水反而更浑浊,因为旱季河道缩窄,水流集中冲刷河床导致含沙量上升。所以说"水清=干旱"这个说法,就像看到人穿短袖就说要下雪一样不靠谱。



其实黄河变清早有先兆。细心的人可能注意到,近十年黄河入海口的沙量减少了八成。近年来小浪底水库泄洪时还经常出现"清水下泄"的奇观。这些变化背后,是三北防护林、淤地坝工程、退耕还草等生态治理的"组合拳"在发力。就像给黄河装了个巨型过滤器,把泥沙拦截在上游。不过专家也提醒,这种改善还是脆弱的,去年山西暴雨时,黄河水一夜之间又变回"黄汤",说明生态系统修复还需要时间沉淀。



对于游客来说,清水壶口确实带来了新体验。往年这个季节,岸边都是裹着防沙罩拍照的游客,今年大家反而能近距离看清瀑布的纹理。但景区工作人员说,等到七八月汛期,1500立方米/秒的"黄河本色"会更震撼。这就像看川剧变脸,清水是难得一见的"素颜",浊浪才是黄河的"本色出演"。

说到底,这次河水变清是自然规律和人为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既不用过度解读为气候异变,也不必过分担心干旱风险。倒是提醒我们,生态治理就像煲汤,需要文火慢炖。那些年我们在黄土高原种下的树苗,修的梯田,正在慢慢改变母亲河的面貌。当然,黄河完全变清未必是好事,适当泥沙对维持河道平衡、滋养下游农田都有重要作用。正如老治黄人说的:"我们要治的是害沙,不是灭沙。"



站在壶口岸边,看着清流激荡,突然想起那句"圣人出,黄河清"的古语。如今不需要等待圣人降临,靠着科学治理和持之以恒,我们这代人正在改写黄河的故事。下次再见到清水黄河,或许可以少些惊讶,多些理解——这不是什么神秘预兆,而是人与自然磨合出的新常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