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中最特别的人,那一定逆行者。
做人最特别的地方,那一定是反人性。
太多的人,口口声声说,要做自己,混到一定的年纪,就被周围的人同化了。
唯有那些独特立行的人,才真正活成了自己,越往后越厉害。
01
读别人不想读的书。
北宋的范仲淹,几岁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
母亲改嫁,他在继父的安排下,就读于醴泉寺。因为家庭穷困,他每天只能喝粥。
隔夜的粥,已经凝固了,他就用刀画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
有同学见他可怜,就从家中带来美食,送到他手里。他拒绝了,说:“我怕自己吃惯了美食,就吃不下稀粥了。”
在二十二岁的时候,母亲谈起了他的身世。范仲淹泪流满面,然后辞别家庭,前往南都应天府读书,成为了博通儒家经典的学生。
多数人读书,功利心特别强,也不能博览群书。从而出现“半桶水”的状况,还喜欢以文人墨客自居。
真正厉害的人,会海量读书,也会深度思考。读书多了,人更加谦卑,不敢高谈阔论。
把厚厚的书读薄了,人生就变得厚重了。
02
说别人不敢说的话。
范仲淹入朝做官后,总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也坚守朝廷的规章制度。
宋仁宗十九岁的时候,刘太后还垂帘听政。范仲淹就提建议,应该让皇帝当家做主。
刘太后过生日,要举行大型宴会,范仲淹就认为,和礼仪有冲突:“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
天下有灾情的时候,范仲淹直接找到宋仁宗,说:“如果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
大家都想说,又不敢说的话,通过范仲淹的嘴,说出来了,因此大家都很佩服。可是范仲淹,却因此得罪不少人,也常常惹怒皇帝。这也直接导致他多次被贬。
很多官场上的朋友,劝说范仲淹:“你啊,少说几句行吗?”
范仲淹很肯定地告诉朋友:“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职场上,人都有阿谀奉承的习惯。可是每个人都这样,职场就会变成一言堂,根本就无法服务天下百姓了。
沉默,是 一把双刃剑,要么爆发,要么消亡。厉害的人,在沉默的时候,是听取消息,思考,开口的时候,是慷慨陈词,正义凛然。
敢于为百姓发声,为正义呐喊,这比沉默好一百倍,是放大社会正能量。
03
做别人都怕做的事。
泰州的西溪,靠近大海。
每次涨潮,海水就会淹没村庄,导致良田被毁,房屋冲垮。几代地方官员,修建了堤坝,都被海水冲毁了。
关键时候,范仲淹被派往海边工作。他找来一些谷壳,放在海边。
涨潮的时候,谷壳被冲到岸边,形成了一条弯曲的线。范仲淹说:“这条线,就是海水最后抵达的地方。”
接着他安排大家,沿着线修建堤坝,就再也不担心涨潮了。
宝元元年,西夏军频繁攻击大宋,兵临延州城下。大宋一片惊慌。
范仲淹临危受命,去驻守边疆。
到了边疆,他不和西夏军正面对抗,而是号召大家种地,开荒,做好长久战的准备。西夏军一直被耗着,自然疲惫,不得不和大宋议和。
人有畏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本性。只有厉害的人,才会敢于啃硬骨头。
每个人都希望躲在强者背后,远离风雨。但是谁来做强者呢?安逸,使人走向堕落啊。
大家都回避的事情,你积极做了,那么你就一定会出类拔萃。
我们还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你怕什么,就来什么。
而那些不怕的人,反而能够镇得住各种烂事,在逆境中崛起,真正是乱世出英雄。
04
结别人都想远离的人。
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时至今日,都在走红。
当年,范仲淹的朋友、同事、同学滕子京,被贬岳州。很多的老同事,都远远地躲起来了,怕被连累。而范仲淹却写文,鼓励滕子京。
范仲淹还有一个表弟滕元发,从小就放荡不羁,读书的时候也逃学,到寺院里偷吃狗肉。亲戚都很讨厌滕元发。
范仲淹却积极帮助表弟。后来,表弟被宋英宗赏识。
趋炎附势,是很多人想做的事情,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失利,墙倒众人推。这是很多人的社交现状。
厉害的人,却懂得“冷庙烧香”——在别人落难的时候,帮一把,等人崛起了,就有了很铁的关系,能够得到回报。
大家都远离的人,其实是暂时困顿,也最需要有人雪中送炭。这样理解,社交有了方向。
05
范仲淹在初出茅庐的时候,被很多同事嗤之以鼻。
王安石在宋神宗面前,就这样评价:“好广名誉,结游士,以为党助,甚坏风俗。”
后来,范仲淹用一生,证明了自己的能耐。让王安石刮目相看。
王安石在《祭范颍州文》中,点赞范仲淹——“呜呼我公,一世之师。由初迄终,名节无疵。”
诚然,一个人习惯走大家都喜欢的路,说大家都喜欢的话,做大家都熟悉的事情,很快就会有起色,但是不会长久。
厉害的人生,一定是独树一帜的,是以辛苦开始,以幸福结束。
有一位哲学家说:“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在庸俗中被同化,在孤独中熬出精彩,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别怕孤独前行,走下去,你就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