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人民网记者 周坤

谷雨时节,安徽省六安市的茶叶采摘到了最为繁忙的季节。踏入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一望无际的茶垄宛如绿色的波浪,随丘陵起伏,山间洋溢着春日的生机,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增收画卷”。

这里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茶之一六安瓜片的核心产区,一排排茶树整齐有序地排列着,茶农们在茶垄间忙碌穿梭,手指灵巧地在茶树间跳跃,将一片片鲜嫩的春芽轻轻摘下,放入篓中,动作既娴熟又迅速。


在六安市裕安区六安瓜片茶园,采茶姑娘正在采摘鲜叶。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

山上采茶忙,山下制茶香。

在加工车间,一片片鲜嫩的茶叶,历经扳片、炒生锅、炒熟锅、拉毛火、拉小火、拉老火的六道工序,在温度与时间的精心雕琢下,逐渐褪去青涩,茶香愈发醇厚,弥漫开来。

六安瓜片的制作工艺在2008年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与其他绿茶相比,六安瓜片的独特制作技艺,在于一种被称为“拉老火”的传统制作工艺——先将茶叶摊在竹编大烘笼上,而后放置于炭火上,反复烘烤达一百多次。

“抬笼要快,翻茶要匀,拍笼要准,脚步要稳……”六安瓜片制作技艺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曾胜春一边展示着传统制茶技艺,一边说着动作要领,“这一过程,尤其讲究烘焙火工的拿捏,老一分则苦,嫩一分则涩。”


六安瓜片传统技艺中,温度与火候的把控,全凭老师傅的经验与手感。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

过去,老一辈的制茶师傅们,凭借对炒锅温度的精准把控和独特手法的巧妙运用,让每一片茶叶的火候都恰到好处。

如今,随着现代化车间的引入,六安瓜片传统制作技艺的核心工艺得以保留,同时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式,让这一技艺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曾胜春坦言,尽管现代机械化生产已应用至六安瓜片制作的多个流程,但在“拉老火”这一核心步骤上,人工操作仍是不可替代。

在六安市霍山县大化坪镇,眼下正是霍山黄芽的采摘黄金期。以往这个时候,霍山谷雨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陈华静每天都会往茶山上跑,但现在更多时间是往山下跑。

这是因为,她还是霍山黄芽制作技艺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来,陈华静与当地学校展开深度合作,让更多年轻人知晓这一传统技艺。每年采茶季,她会带领该公司实习和工作的年轻人,通过亲身参与,深入了解这一技艺的精髓,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力量,确保技艺“不断代”。


在霍山县凡冲茶海,孩子们在这里体验炒茶技艺。吴芳摄

同时,每年通过游学活动,开设非遗工坊,让学生们来到茶园和车间,亲身体验霍山黄芽的传统制作过程,了解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制作工艺。

“非遗的传承不再局限于师徒之间的口口相传,而是通过教育的力量,让更多人参与其中。”陈华静说。

悠悠茶香,千载匠心。从土生土长的采茶人到坚守“匠心”的制茶大师;从过去的柴火灶到今天的智能车间,六安茶叶的传统制作技艺在坚守与创新中生生不息。未来,这片绿叶将继续以非遗之名,书写六安茶叶的故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