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隆”一声巨响,千万颗小石子和泥土从天而降,阵地的周围满是志愿军战士和美国大兵残缺不全的尸体,有的甚至已经面目全非,仅仅是依靠身上的军装颜色来进行分辨,在阵地的四周,零星的枪响和爆炸声此起彼伏,叫喊声、武器开火声、哀嚎声共同描绘了一幅地狱一般的画卷,这是发生在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朴达峰战役的场景。
“来吧,都来吧,都死在这吧!”柴云振端起机枪对着底下黑压压的敌军大喊道。
“敌人从侧面包围上来了,战友们都牺牲了,我们也撤吧!”身边仅剩的一名林姓战士劝到。
“天马上就要黑了,我们先到山腰去寻找掩体,晚些时候等敌人放松些我们再来!。”柴云振说。
就这样,夜幕降临之前,在一片狼藉的朴达峰上插上了美国的星条旗,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这场战役就此结束了呢?
当然不是,早已满身伤痕,疲惫不堪的柴云振与战友两人躲在了山腰,等待着最佳时机以夺回阵地。
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仅仅两个人怎么可能能够从装备精良的美国人手中夺回阵地呢,可是,柴云振却不想就这样放弃,在夜幕的掩护下,二人义无反顾地朝山顶摸索前进……
途中,二人被美军哨兵发现,一阵混战中,战友牺牲,现在只有柴云振一人了,他继续匍匐前进,竟然神不知鬼不觉地爬到了敌军指挥部下方。
说时迟,那时快,柴云振一个箭步起身跃到掩体里与敌军展开了战斗,这场战斗一直持续了很久,直到他再次醒来时,已经躺在了志愿军的医院里。
柴云振,1926年出生于四川,年轻时被当地的国民党抓去当兵,1947年的国民党早已失去了当年的威风,在这样一支充斥着腐败、欺辱和野蛮的部队里,柴云振的日子并不好过,每次与解放军战斗都想溜之大吉,因为他打心眼里不觉得国民党能够胜利。
1948年,淮海战役开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柴云振所在的部队被解放军包围,不过,解放军并不打算消灭他们,而是劝他们放下武器投降,早有此意的柴云振和战友们心照不宣,一溜烟就到对面解放军的阵地上吃馒头去了。
后来,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柴云振和大部分战友都加入了解放军,他们被重新分配到了15军45师,起初,柴云振加入解放军仅仅是为了脱离士气低落的国民党军队,可没想过能在这里干出一番事业。
久而久之,他渐渐发觉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是一支真正为民族大业而不懈奋斗的人民武装,于是,柴云振豁然开朗,决心加入解放军,打倒欺压人民,鱼肉百姓的国民党反动派!
1949年渡江战役中,柴云振作为解放军的一名机枪手负责掩护战友渡河。与战友们一同上岸后,他猛然发现,敌军有一个隐藏的极为隐秘的机枪暗堡在不停地吐着火舌,为了拔掉这个令人恼火的障碍,他从侧面摸上去对着机枪口就是一顿扫射。
随着里面发出一阵阵惨叫,柴云振知道他成功了。他也因此而获得一等功,当年年底,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不过,全国解放并不意味着和平就会到来。一年后,美帝国主义野蛮入侵了朝鲜半岛,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派遣志愿军入朝作战,保家卫国,与朝鲜人民一同打击美国侵略者!
1951年,柴云振所在的部队开拔,而前文的战斗场景正是志愿军第15军在朴达峰与美国人战斗的真实场面,朴达峰的地理位置十分险要,一旦志愿军丢失此地,美国人的装甲部队便可以利用这个缺口长驱直入,威胁志愿军的指挥部。
作为率先发起攻势的一方,美国人从400公里宽大的正面发起了攻击,期间还获得了空军的不间断火力支援,可以说,志愿军从一开始就落入了不利的境地。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面对敌人咄咄逼人的态势,柴云振和600名战友并没有后退一步,而是静静等待时机与敌人不停地周旋,虽然志愿军损失惨重,却也把美国人的战斗意志消磨了不少。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搏斗,志愿军最终还是寡不敌众被迫放弃了部分阵地,美国人很快就获得了主动权。形势不容乐观,此时柴云振站了出来,向首长保证他带几个战友摸上去想办法夺回阵地。
不得不称赞柴云振确实勇气可嘉,之所以他敢接下这个任务,是因为他发现可以利用夜晚进行活动,而美国人是不擅长于夜间战斗的。
说干就干!柴云振将自己的这支小部分分为两个单位进行战斗。
一组负责吸引火力,另一组负责借助夜色快速上山头,柴云振负责指挥后面的小组行动。行动很成功,当柴云振所在的小组上山后,美军对此也十分惊讶,双方围绕山头阵地展开了一番殊死较量。
很快,柴云振就消灭了这里的敌人,当柴云振计划向第二个阵地继续前进时却发现起初的战术不再适用,因为敌人已经发现了他们,并且不停地发射照明弹搜索志愿军的方位。
无奈之下,柴云振只能改变战术,选择从敌人防守薄弱的峭壁一侧爬上去,这一招果然奏效了,虽然山顶的敌人有数百人之多,可完全没想到柴云振会从峭壁上来!一阵急促的枪响后,柴云振取得了胜利。
然而,就在柴云振正倚靠在掩体里准备休息片刻时,天上下起了小雨,他知道敌人反应过来后一定会组织力量进行反扑,于是,为了提防敌人进行偷袭,柴云振布置战士们轮流执勤一直到天亮。
天刚刚放亮,睡眼惺忪的柴云振就被一个战士摇醒了,果然敌人开始了行动,只见山顶下全是叼着香烟,揣着自动武器的美国大兵!
“敌人上来了,全体都有,进入掩体,做好战斗准备!”柴云振大声警告战友们。
在长时间的战斗过后,阵地上只有柴云振和另一个战友还活着,两人一合计与其就在这里与敌人搏斗,不如退到半山腰等待天黑再回来。
当美国人占领山头后已经天黑,或许是联络出了问题,柴云振苦苦期待的增援并没有到来,不过,这反而刺激了柴云振的信念,他决心以微弱的力量夺回阵地,绝不能让美军从这里威胁到大部队的安全。
简单准备后,两人向山顶再次摸去,两人很快被敌人发现,夜色中,双方发生激战,另一名林姓战友就这样倒在了途中,柴云振摸索着找到一个弹坑跳了进去,这才保住一条命。情况已经十分危急,如果他就此选择放弃也情有可原。
但是,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继续进攻,“共产党员绝对不可以贪生怕死,既然立下誓言,怎么可以就这样灰头土脸的回去呢?”此时在他心中,信仰与勇气胜过了恐惧和胆怯。
在艰难爬到山顶后,柴云振击退了敌人数次进攻,敌人眼见柴云振如此顽强,不得不想办法从侧面打开局面,面对四个高大的美军出现在侧面,柴云振果断开枪放倒了其中的三个,只可惜,还是让最后一个进来了。
眼前的这名美军比柴云振高大威猛多了,两人扭打在一起,在力量上完全不占优势的柴云振渐渐落入下风,搏斗中,柴云振抓住机会戳瞎了美国大兵的双眼,后者立刻发出了一阵哀嚎声,混战中,柴云振的食指被咬断流血过多而间歇性昏倒。
而那名美国人在打昏了柴云振后大摇大摆离开了,殊不知柴云振猛然醒了过来,对着美国人的背影扣动了扳机,在完成了对美国人的击杀后,他再次昏倒过去。
当柴云振再次醒来时,已经是在内蒙古的一家医院里,经过咨询才知道他被增援的战友发现,为此,总部甚至动用飞机将其运送到内蒙古进行急救。不过,受制于通讯设备以及伤势过重,不少人都认为柴云振已经牺牲。
事后据统计,柴云振在战场上歼敌200余名。
朝鲜战争结束后,原15军的战友和首长们也都在四处打听柴云振的下落,此事甚至惊动了邓小平,后者曾下令务必要找到柴云振如果他还健在的话。
情况一直到1984年有了转变,此时柴云振已经闲赋在家,靠种田过了30年,期间虽然从未向外人透露过自己的英勇事迹,却还是被找到了。当媒体上门采访他时,柴云振坐在椅子上淡淡地说,如果他告诉周围的人他曾经的故事,国家一定会优待他给予特殊照顾,而这些恰恰是他不需要的。
得知柴云振还活着的消息,曾经的战友和首长们内心十分激动,一行人不远万里来到四川拜访他,当人们询问柴云振有没有什么要求时,柴云振说希望国家可以允许他回到老家继续当一个朴实无华的农民。
朴达峰的英雄,令人肃然起敬的不仅仅是柴云振当年的英勇事迹,更重要的是老人身上那种高风亮节恰恰是社会所需要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柴云振可以称之为“中国的约翰·巴斯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