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粤港澳大湾区 “轨道上的大湾区” 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汕高速铁路正以 350 公里的设计时速,加速拉近深圳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时空距离。

这条全长 125.5 公里的高速铁路,自深圳西丽站引出,经深圳罗湖、坪山及惠州惠阳、惠东等地,直抵深汕特别合作区深汕站,预计 2025 年建成通车后,将实现深圳市区与深汕特别合作区间 30 分钟直达,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线路规划:串联湾区核心与战略腹地

深汕高铁全线设西丽、罗湖北、坪山、惠阳、惠东、深汕 6 座车站,其中西丽站作为深圳枢纽主客站,与地铁 13 号线、29 号线等多条线路无缝衔接;罗湖北站采用地下空间开发模式,集成城际铁路与城市轨道换乘功能;深汕站则规划为 5 台 13 线的综合交通枢纽,与广汕高铁形成 “双轨交汇”,未来还将预留延伸至梅州、潮州的条件。

线路桥隧比高达 92.6%,穿越塘朗山隧道、赤石河特大桥等 5 处控制性工程,采用预制箱梁架设技术,确保施工精度与效率。

二、建设进展:创新技术助推工程提速

截至 2024 年 11 月,深汕高铁深汕段桥涵工程进度达 76%,路基工程完成 60%,首榀 724 吨箱梁成功架设,标志着项目进入梁体铺设新阶段。

施工中采用云平台监控、智能运架梁系统等技术,实现全程数字化管理。位于深汕合作区的鹅埠制梁场承担 410 榀箱梁预制任务,通过标准化流水线作业,单榀箱梁生产周期缩短至 5 天,为全线按期通车奠定基础。

三、战略意义:从 “飞地经济” 到深度融合

时空压缩激活同城效应

深汕高铁将深圳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通勤时间从厦深铁路的 76 分钟大幅缩短至 30 分钟,形成 “半小时经济圈”。数据显示,厦深高铁提速后,鲘门站日均客流量增长 40%,深汕合作区 2023 年接待深圳游客超 200 万人次。高铁开通后,预计两地间商务、旅游、居住等跨城需求将增长 3 倍以上。

产业协同重塑经济版图

深汕特别合作区依托高铁网络,打造 “深圳研发 + 深汕转化” 模式。目前,深汕湾机器人小镇已引进 13 个项目,总投资 74.7 亿元,达产后年产值预计超 90 亿元;小漠湾文旅创新小镇利用高铁游客资源,2023 年旅游收入同比增长 65%。惠东新材料产业园通过高铁物流通道,原材料运输成本降低 20%,吸引中海油等龙头企业入驻。

枢纽经济赋能城市升级

深汕站采用 “站城一体化” 设计,地上地下空间融合商业、办公、居住功能,打造 35.6 万平方米的城市综合体。站房屋顶规划商圈,地下连通公交、出租车等交通接驳系统,预计年旅客吞吐量达 1500 万人次。周边布局 18.7 平方公里的高铁新城,重点发展数字经济、生物医药产业,带动区域 GDP 年均增长 19%。

区域均衡助力湾区协同

深汕高铁作为国家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东衔接厦深、汕汕高铁,向西连通广湛、珠肇高铁,形成 “东西互济” 的高铁网络。通车后,深圳至汕尾最快 109 分钟,广州至深汕合作区 40 分钟可达,推动粤东地区融入大湾区核心圈层。2023 年,深汕合作区 GDP 同比增长 22%,增速居全省前列。

四、未来展望:构建 “轨道 +” 立体交通体系

深汕高铁建成后,将与机荷高速改扩建工程、深汕第二高速形成 “双铁三高” 综合交通走廊。

深圳计划在 2035 年前建成 “12312” 交通圈(1 小时湾区、2 小时粤东、3 小时泛珠、12 小时全国),深汕特别合作区作为 “东进战略” 支点,将依托高铁网络承接深圳产业溢出,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枢纽。

深汕高铁的建设,不仅是交通基础设施的突破,更是区域发展理念的革新。

这条 “黄金通道” 正以速度重塑空间,推动深汕特别合作区从地理飞地向功能高地跃升,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范式。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评论留言交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