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之名##头条深一度#

前两天在直播的时候跟粉丝聊到了阿波罗登月,其中有人就突然问我:火箭叔,你的好奇心的起点,是不是就是受阿波罗登月的影响的?这一下子把我问懵了。因为,它其实是一个挺大的问题,所以我当时没有回答他,而是仔细想了两天后,终于得出了准确的答案。我好奇心的起点,来自一本意外翻开的书——《宇宙的最后三分钟》。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第一次接触这本书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那是我刚刚上初中后的第一个暑假,在成都春熙路的一家书店里。我记得很清楚,当天很热,而书店里有在当时还很少见的空调,所以去书店,既可以免费看书,又可以躲避热浪,一举两得。书店应该有两层,摆放这本书的书架位于二楼靠里的位置。大概率这是一家新华书店,因为时间回到三十多年前,除了新华书店,好像也没啥别的书店了。再说,别的小书店也不会有空调的。由于是暑假的上午,书店里并没有多少人,我从一楼慢慢逛到二楼,中间拿起过好几本不同的书,但是翻了几页后都重新插回去了。原因很简单,作为一个上世纪90年代物质还不是很充盈社会中的初中生,我手上的零花钱实在是很拮据。现在回想起来,它们大概也是我好不容易从平时的早餐钱里省出来的,所以它们必须要花得物超所值。

结果,我碰到了《宇宙的最后三分钟》,定价10块,不打折。我没有翻多久,就马上付钱买了它,然后冲回家,一口气将它读完。因为,它其实并不厚。我实在说不上,是我在等这本书,还是这本书,在等我。但从此以后,我的好奇心被彻底打开,我对于宇宙奥秘的兴趣也如打开的闸门一样,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直到现在。



但你知道吗,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这本书虽然名字叫“最后的三分钟”,可书中几乎讲得都是“最初的三秒钟”:它讲到了宇宙的起源、演化;它讲到了我至今都无法完全理解的奇点;它还讲到了黑洞、虫洞、时空等等......唯独就是将自己书名里的那“最后三分钟”遗忘得彻彻底底。当年读的时候,我自己也忽略了,因为如此丰富的信息量在一个初中生的脑子里炸开后,已经相当饱和。而后来慢慢察觉出来,再仔细回味,觉得这书名起得实在很妙——像极了小说或者电影的开放式结局:宇宙的最后三分钟到底会怎样,亲爱的读者,难道这不是你在读完本书后应该自己去思考的吗?

如果当年这本书里直接给了我答案,我或许也就不会沿着好奇之路一直前行了。在人生的路上,遇到一本好书,跟遇到一位好的老师一样重要。

此刻窗外的星光依然在穿越亿万年前来赴约,就像三十年前那个攥着省下早餐钱的少年与《宇宙的最后三分钟》的相遇。世界阅读日将至,我时常在想:或许每本书都藏着一段量子纠缠般的缘分,当我们在某个时空坐标偶然翻开扉页时,命运的波函数便悄然坍缩成最绚丽的星云。



这本文笔瑰丽却留白万千的科普著作,教会我的不仅是黑洞视界与量子涨落,更让我领悟到:真正伟大的作品从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在读者心田播撒漫天星尘,让每个灵魂都能循着微光绘制自己的银河图谱。

阅读本就是一场星际漫游,我们既是探索者,也是播种者。

上今日头条,看深度好内容。让我们以书之名,共赴这场跨越时空的星辰之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