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的菜篮子丰富了,果盘子里的品种也越来越多样了。蓝莓,是最近几年市场上很受欢迎的水果之一。进入4月中旬,蓝莓迎来上市旺季。记者走访多家卖场发现,今年的蓝莓价格更加亲民。
在华东最大的水果批发市场——嘉兴水果市场,记者看到,精品水果交易中心各个商铺柜台显眼位置都摆放着一箱箱蓝莓,从12毫米到22毫米,按照果径大小分成不同规格,12盒一箱,价格50元到100多元不等。
叶臣果业西货区负责人 冯世杰:原产地除了云南、广东、四川,包括山东、东北这边都有,相比去年每种每箱的价格,便宜了20块钱左右。
在北京的几家商超走访,记者发现,蓝莓价格也降幅明显。在这家超市,这种散装蓝莓价格为29.8元八两,算下来23块多一斤,另一种125克的盒装蓝莓标价只要9.9元。
水果经销商告诉记者,两三年前,市场上的蓝莓大部分还是进口的,而近两年国产蓝莓市场占比逐年增加,价格也越来越亲民。
嘉兴水果市场某果品负责人 张月好:以前都是两三百一箱,现在比如说15mm+的,一箱12盒就八九十块钱,大一点的就一百块钱,价格来说还是比较亲民。
记者了解到,过去,我国蓝莓还主要依赖进口,运输成本高、供应量有限,价格自然不低。2020年,我国蓝莓种植面积和总产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蓝莓生产国。2024年我国蓝莓面积和产量分别比2020年时增加44.38%和197%。
随着我国蓝莓产业快速发展,市场供给格局发生巨大变化。
农业农村部葡萄产业技术体系 蓝莓种质资源鉴定与新种质创制岗位科学家 刘成:这几年我国的蓝莓产量大幅度增加,栽培成本也在不断降低,还有一些电商厂地直销,减少了中间环节等,蓝莓鲜果价格越来越受普通消费者接受,6到7月期间南北方蓝莓鲜果大量上市,价格还会继续走低。
科技赋能让高价水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我国蓝莓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品种的不断改良和栽培技术的持续升级,科技赋能,让曾经的高价水果加快“飞入寻常百姓家”。
胶东半岛是我国蓝莓优势产区之一,记者来到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一家农业科技公司看到,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外植体接入培养基,让新种苗更有抗病性。
青岛西海岸新区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 李晓彤:我们每年可以培育2000万株蓝莓种苗,市场覆盖全国30%的蓝莓产区。
记者了解到,尽管我国蓝莓种苗繁育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青岛西海岸新区目前已引进试种早、中、晚熟蓝莓品种20多个。而另外一家浙江企业自主培育的“蓝美1号”,因其种植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较好等,目前全国推广面积突破25万亩,占到了2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不仅品种在加快改良突破,栽培技术也快速迭代升级。
这几天,山东惠民淄角镇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基地的蓝莓陆续成熟。记者看到,这里的每座蓝莓大棚都安装了智能中枢系统,可以实时监控棚内的温湿度变化,精准计算土壤含水量等,为蓝莓量身定制清凉舒适的成长环境。
在浙江平湖广陈镇,这里的高标准温室大棚内,一排排蓝莓果树整齐排列,这批蓝莓果径都在22毫米以上,可以说是被称为“巨无霸蓝莓”。通过物联网种植技术,今年第一年种植就实现了丰产,并且提前上市。
嘉兴莓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丰士博:整个基地产量有所上升,基本是每天摘1000斤左右,我们整体价格之前每斤120元,现在调整在80到100元每斤,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如今,得益于先进的栽培技术,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山东、云南、浙江、贵州等地已迅速成为国产蓝莓的主力产区。预计今年我国蓝莓种植面积和产量将进一步增加。
一颗蓝莓鲜果的抢“鲜”之旅
蓝莓是对运输时效要求较高的水果,从“田间”到“餐桌”,需要在多个环节抢“鲜”,支撑产品品质。来看蓝莓与时间赛跑的“鲜果之旅”。
云南是我国蓝莓核心产区之一,贡献了约占全国30%的蓝莓产量。眼下,红河州蓝莓进入丰产期。在蒙自草坝镇现代化的蓝莓基地里,农户们戴着特制的指套或手套,小心翼翼地采摘蓝莓。为了保证新鲜度,刚采摘的蓝莓完成初步筛选和包装后,第一时间就会送入冷库。
进入冷库后的蓝莓,首先会来到这个12摄氏度左右的验果区,在这里工作人员对蓝莓进行缺陷识别,快速人工验货。
红河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销售经理 陈灿灵:人工验货的话,瑕疵比例会更严谨一点,像机器分选的话,可能没办法做到像人工这么仔细。
质检完成后,蓝莓便进入2-4摄氏度的预冷区,在半小时到45分钟的时间内完成“快速预冷”。先进的预冷设备,能使果芯温度迅速降到4摄氏度以下,锁住新鲜。
红河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销售经理 陈灿灵:上面有一个风机,这个风机是这样一个循环的,包括我们开顶箱的孔,前面是有五个孔的,孔更多一点的话,在这个循环的过程里面,快速把果子的温度打下来,打均匀。
记者看到,每个预冷间都摆放着一个计时器,这是用来记录蓝莓完成预冷时间的。从采摘到打冷,蓝莓的果芯温度降下来的时间越短,鲜果的品质就越好,货架期也会更长。
而在运输环节,物流公司全程采用冷链直达。车厢的进口独立冷机,可以实现循环制冷,保持恒温。从云南蒙自蓝莓基地发车,可实现广州次日达,北京、上海隔日达。尽管运输成本有所增加,但流通损耗从15%下降到3%,相应地降低了成本,拉低了价格。
从水果进口大国向供应链主导者转型
不仅是蓝莓,近年来有不少“高价水果”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价,曾经高不可攀的“贵族水果”们,正在慢慢变成大众果品。
车厘子也有着“水果刺客”的名号,曾经,价格长期维持在平均一二百元一斤的高位,我国进口车厘子中,约90%都来自南美国家智利。近年来,车厘子在我国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大规模种植。
阳光玫瑰葡萄被称作“葡萄界的爱马仕”,价格最高的时候,一粒葡萄卖到18元,令不少人望而却步。近年来,随着产量增加,价格大幅降低,“贵族”葡萄一下子变得“接地气”起来。
同样因为本土化种植、产量增加而价格下降的还有牛油果等,这些曾经因自然条件和技术壁垒,导致无法在我国大面积培育的高端水果,在科技的加持下得以本土化生根,加快丰富着百姓的果盘子。
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副所长 王海波:科研、示范推广等工作,通过这些科技力量加持,把高端的水果扩大种植规模,会有越来越多高价水果走向寻常百姓家 ,未来中国会从水果进口大国,逐渐变为供应链的主导者 。
(总台央视记者 王凯博 陈烨炜 杨雨桐 杨少鹏 孙帆)
编辑/汪浩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