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中国证券行业四家顶级证券公司“三中一华”之中信建投发布2025年一季度业绩预告,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约18.43亿元,同比增长50%左右。
此前发布的2024年年报显示,中信建投实现营业收入211.29亿元,同比下降9.10%;归母净利润72.23亿元,同比增长2.68%。
仅三个月时间,归母净利润出现大幅上升。这对于中信建投来说,无疑是一个喜人的消息。过去的一年中,这家头部券商曾因实习生事件引发风波,也曾传出与中信证券合并的传闻,年报中的降薪降本数据,又向外界传递出利润承压的信号。
一季报的业绩预告表明,中信建投终于“回血”了。
01、员工工资一年少了16亿元
中信建投成立于2005年,是国有控股的大型综合性券商。由于与券商一哥“中信证券”同属中信系,相比普通券商,中信建投承受着更多的审视。而其在投行方面,也确有实力。2023年,中信建投与中信证券并列成为A股IPO保荐项目数量最多的券商(各30单)。
年报显示,公司营收211.29亿元,同比下降9.10%。这是自2022年起,营收连续三年下降。问题出在哪里?
分行业看,公司财富管理业务、交易及机构客户服务业务营收,分别获得8.97%和0.46%的增长,而较具优势的投资银行业务板块收入为24.91亿元,同比降幅高达48.14%,遭遇“滑铁卢”,成为营收下滑的主因。另一项主营业务——资产管理,营收也同比下降14.17%。
为了挽救下滑的业绩,中信建投采取了降本措施。2024年,公司投资银行业务对应营业支出20.06亿元,同比下降31.66%;交易及机构客户服务业务营业支出32.93亿元,同比下降14.55%;资产管理业务营业支出6.85亿元,同比下降12.78%;仅财富管理业务营业支出40.49亿元,同比增长7.92%。
而放到整体营业成本表上看,这种降本就更明显了。
2024年,中信建投营业支出中占大头的业务及管理费,削减了14.4亿元,削减重点就是员工工资,该数据从2023年的62.22亿元降至45.68亿元,金额减少16.54亿元,降幅达26.60%,员工总数也较2023年减少856人。
不仅如此,从披露的高管薪酬来看,2024年中信建投证券全体董监高报酬合计2014.68万元,同比下降超过57%。
一顿操作下来,使得中信建投归母净利润达到72.23亿元,较上年多了1.89亿元,获得2.68%的同比增长。
02、靠“投资”赚翻了
2025年一季度,中信建投利润增长进一步朝正向发展,公司预计一季度净利润约为18.43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约增加6.15亿元,同比增长50%左右。
不过,与2024年的降本措施不同,公司表示,一季度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经纪业务、自营业务收入同比增加较多。
虽然距离详细业绩披露还有一段时间,但《财经天下》发现,中信建投所指的“自营收入”,成为很多券商的重要业绩增量。
今年一季度,上市券商业绩普遍预增。其中,多家上市券商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50%以上,在讲到增长原因时,包括“三中一华”在内的多家券商提及“股票业务”“投资业务”相关字眼。
中金公司称,公司积极把握市场机遇,推进各项成本管控措施,财富管理、股票业务等业务条线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华泰证券称,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为财富管理、机构服务、投资管理等主要业务线均同比显著增长。
中信证券称,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财富管理、投资交易等业务收入同比增加较多。
而回顾2024年,从整个行业来看,投资业务就已经是券商重要收入来源。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披露,2024年150家券商证券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1740.73亿元,同比增长43.02%。
还是以“三中一华”为例,“一哥”中信证券2024年的证券投资业务已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达到240.4亿元,占总营收比例约为38%。该自营收入量级在整个券商业中居首。
年报中,中信证券表示,该公司股票自营业务模式转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着眼于降低组合波动及增强抵御外部宏观因素冲击的能力,加大各类非方向性投资布局,搭建多元业务框架,面对强弱市场情况均有不同应对策略,实现绝对收益模式转型。
中信建投等其他券商,未直接显示证券投资收益,不过按照“自营业务收入=投资净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的口径计算,中信建投2024年自营业务营收为77.27亿元,占总营收比例超过36%。
此外,中金公司自营业务营收超过100亿元,华泰证券为145亿元。
对此,东吴证券发布报告称,随着佣金率、管理费率持续下行,经纪、资管、投行等费类业务收入贡献持续下滑,券商资产配置类(自营业务)已经超越经纪业务,成为券商的第一收入来源。券商自营收入占比中枢从2009年左右的10%逐渐提升到2023年的30%左右,2024年还在提升。
在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看来,头部券商自营优势多多:它们资金实力雄厚,投资团队强大,风险管理体系完善,投资策略多元等,不仅能投资于股票、债券等传统金融产品,还涉足衍生品、另类投资等领域。这种多元化的投资策略可以分散风险,提高投资组合的整体收益水平。
而自营业务的成功,“会促使券商进一步加大对投资业务的投入,推动业务结构向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向这一领域聚集,提升券商的整体实力”。
03、中小券商投资业绩容易“靠天吃饭”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中小券商,在自营业务方面,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像2024年营收规模约20亿元的红塔证券,自营投资业务收入达到13.65亿元,占比近七成,公司自称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管理机制,提升资产配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推进自营投资业务的非方向化转型,投资收益实现稳定增长。
其财报显示,自营投资业务包括股票自营投资、固定收益类自营投资、新三板做市投资、创新与衍生品投资、股权直投与另类投资业务。
但也不是所有券商的自营业务都能取得良好业绩。
比如中泰证券,2024年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了47.92%,公司解释主要系子公司投资业务收入下降等原因所致。2024年,其自营业务营收约13亿元,而2023年该数字为28亿元。另外,2022年中泰证券就出现了自营业务亏损3.51亿元的情况,以至于传出自营业务部门一次性解散,投行条线取消发放年终奖的负面消息。
还有2024年营收规模近17亿元的中原证券,自营业务亏损超8400万元。
有券商人士表示,中小券商资本实力不足,市场波动敏感性高,风险对冲工具运用不足。且中小券商自营持仓集中度显著,容易形成“业绩靠天吃饭”的脆弱模式,导致业绩受单一板块波动影响较大。
合规方面,自营业务也有可能使券商获得负向效应,这在大型券商中也不可避免。2024年4月,华泰证券因存在自营合规风控把关不到位等问题,被江苏证监局采取责令改正的监管措施;同一时期,中信建投也曾因场外衍生品业务收罚单。当时,北京证监局指出,该公司开展场外期权及自营业务不审慎,对从业人员管理不到位,公司治理不规范,责令其就这些问题认真整改。
(作者 | 陈大壮,编辑 | 朗明,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本内容来自财经天下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