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子薄,家当少,开局不是一般的难

翻开那一时期已经泛黄的《人民日报》,我们可以窥见那个年代“穷”的具体样貌。报纸上记录着,1950年的东北,老大哥苏联援助的机床设备是国家工业化的宝贵火种,由于运输和厂房条件的限制,沈阳第三机器厂的工人们,不得不用原始的马车将这些沉重的机器零件,一趟趟拉回到简陋的厂区。没有像样的厂房,他们就在露天场地上,凭借着一股热情和摸索,叮叮当当地组装起了新中国自己的第一批车床。

两年后的1952年,西南地区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新中国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全线通车。当第一列火车喷着蒸汽驶来时,沿线的四川农民激动万分,许多人难以抑制内心的情感,自发地跪在铁轨旁边,掏出随身携带的手绢,一遍遍擦拭着冰冷坚硬的钢轨,泪水潸然而下。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的战争赔款,累计总额高达约13亿两白银。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它大致相当于清政府鼎盛时期约20年的财政总收入。这笔巨额的财富流失,严重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949年,新政权从国民党手中接过的,正是在这样背景下的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以能源为例,当年全国的总发电量仅有区区43亿度。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甚至不足以支撑深圳市五分之一的年用电量。



在这样一穷二白、困难重重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建设征程。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正式启动。在北国春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工地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住的是临时搭建、四面透风的苇席棚子。

在东北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冬夜里,工程师和工人们常常只能裹紧棉被,围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呵着白气绘制图纸、研究方案。这种“穷”,是旧时代遗留的创伤,更是新中国建设者们需要克服的现实障碍。



凭借着这种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到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时,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宏伟的武汉长江大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第一批印着“解放”标志的国产卡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缓缓驶下生产线;而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业项目中,也有68个项目已经建成投产。

外头卡脖子,咱就自己想法子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严密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这种封锁渗透到了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1950年,上海的益民食品一厂原本计划引进先进的瑞士巧克力生产线,以提升产品质量和种类。



由于西方的禁运政策,这一计划被迫搁浅。工厂最终只能转而引进苏联的设备。有趣的是,据说用这套设备生产出的“光明牌”奶糖,因为工艺和原料的差异,意外地带上了一丝淡淡的“伏特加味道”。

封锁迫使中国人必须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在纺织行业,青岛国棉六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们,因为无法获得进口的高速锭子等关键零件,便开动脑筋,自己动手用木材制作纺锤进行替代,虽然效率和质量受到影响,但保证了生产的持续。

在关系国家能源命脉的石油战线上,大庆油田进行艰苦会战时,物资极度匮乏,钻井队甚至遇到过没有足够水管输水的情况,工人们硬是用脸盆、水桶接力端水的方式,来保障钻井冷却用水,打下了一口口油井。



最艰难的时期,为了获得国家急需却被禁运的天然橡胶等战略物资,中国不得不动用宝贵的外汇储备。据记载,国家曾一次性拿出22吨黄金,通过香港的特殊渠道,艰难地换回了一批橡胶原料。而这笔巨资,按照原计划,本是预备用来购买粮食以缓解国内供应紧张的。

压力也是动力,1965年,上海的江南造船厂在缺少完整设计图纸的情况下,依靠老工人的经验和技术人员的土法计算,成功设计并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万吨级水压机。这台被誉为“镇国重器”的设备,至今仍在一些关键领域服役,成为那个时代自力更生精神的不朽丰碑。



裤腰带勒紧点,好钢用在刀刃上

为了在落后的基础上尽快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新中国不得不采取一种“勒紧裤腰带”的策略,将极其有限的资源高度集中,投向对国家长远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领域。

1959年开始,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的县委书记杨贵,带领全县人民,决心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以彻底解决困扰当地千百年的干旱问题。在那个连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数十万修渠大军腰系绳索,悬在绝壁之上,用最原始的铁锤、钢钎,一寸一寸地开凿。



为了支援这项工程,全县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统计,在修建红旗渠的十年间,全县人民累计吃掉了2.5万吨的野菜和代食品。正是凭着这种愚公移山般的精神,林县人民最终建成了总长达1500公里的红旗渠,创造了水利史上的奇迹。

在遥远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战士们,在亘古荒原的戈壁滩上,挥舞着坎土曼,开垦出万顷良田。在“北大荒”的黑土地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们,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为了让拖拉机能在清晨顺利发动,甚至用自己的体温去焐热冰冷的燃油管路。

与此同时,国家将宝贵的资源集中投向了国防尖端科技领域。1964年10月16日,在中国西部的罗布泊戈壁深处,一朵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参与项目的广大科研人员和工作者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据参与者回忆,在攻关最紧张的阶段,许多科研人员连续三个月,每人每天的粮食定量仅有4两(旧市制,约合200克)。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依靠手摇计算机甚至算盘,完成了数以百万次计的复杂计算,最终攻克了道道难关。

穷日子里头,炼出了精气神

物质的匮乏,并没有压垮中国人民的精神脊梁,在与贫困和困难的斗争中,孕育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



在山西昔阳县的大寨村,村民们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带领下,凭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硬是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恶劣自然条件下,通过艰苦奋斗,修造出层层稳产高产的梯田。即使连续遭遇严重的洪水灾害,大寨人依然坚持“国家援助不要、国家贷款不要、国家救济粮不要”的“三不要”原则,依靠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在北京百货大楼,售货员张秉贵为了提高服务效率、减少顾客等待时间,苦练“一抓准”、“一口清”的售货基本功,对待顾客热情周到,成为全国商业战线的标兵。在上海的里弄深处,许多家庭妇女响应国家号召,走出家门,组成街道生产组,她们围坐在吱呀作响的缝纫机旁,巧手翻飞,生产出新中国市场上最早出现的一批“的确良”衬衫,为改善人民生活、支援国家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向后辈讲述那个年代的“穷”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匮乏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要讲清楚,这种“穷”,既是近代百年屈辱历史留下的深刻伤疤,也是新中国在重重封锁下奋力突围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外交部的官员们却发现,连紧急定制几面标准五星红旗送到纽约的经费都捉襟见肘。最后,还是依靠杭州都锦生丝织厂动用库存的优质绸缎,连夜赶制,才解了燃眉之急。这种在极度困境中克服困难、创造奇迹的精神,正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今天应当传承和弘扬的“真相”。



今天的浙江千岛湖,以其秀美的风光吸引着八方游客,年旅游收入早已超过百亿。但我们不应忘记,这片碧波万顷的湖水之下,是30万新安江库区移民告别故土、牺牲家园的结果;是当年建设者们肩挑手扛、用扁担箩筐筑起新安江水电站的奉献。如今巍峨矗立的三峡大坝,令世界瞩目,但它的坚实基础,也离不开当年葛洲坝工程的建设者们住芦席棚、啃盐水煮白菜,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积累经验、攻克难关所打下的根基。

历史从来不是一道简单的非黑即白的判断题。读懂那个时代的“穷”,理解那一代人的奋斗与牺牲,才能更深刻地体会今天中国发展成就的来之不易,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我们从何处来,将向何处去。

参考资料:[1]邹艾青.毛泽东对中国农民革命性的分析之我见——兼谈“越穷越革命”[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3(3):132-135131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