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19日讯 高标准农田建设既关乎民生,更关乎乡村的振兴繁荣。近年来,济宁市任城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综合施策、全流程监督、常态化检查、多举措加强建后管护,按照“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建设目标,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年以来全区累计投资4.36亿元,25.4万亩“粮田”变“良田”,规模居全市第一,覆盖全区永久基本农田,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


如今,在任城区各个乡村,放眼望去,随处可见成方成片的田地、纵横交错的机耕道、畅通无阻的排灌渠、生机勃勃的农作物,构成了一幅幅和谐的乡村振兴喜人画卷。

建什么工程、建到哪里?这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任城区,这些问题由群众说了算。该区高标准农田的设计方案,首先征求农户意见。在严格执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和通则要求基础上,以农户种植需求为导向,结合不同区域、项目的建设实际,因地制宜确定田、土、水、路等设计方案和建设标准,确保方案接地气、顺民意;初步设计后,该区邀请农田水利、作物种植、土壤肥料等方面的技术专家开展实地论证、专业审查,详细进行设计审核、综合评审和修改完善,深入会商,完善规划,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绿色生态;部门联动协同,形成强大工作合力。设计前期,积极主动与自然资源、规划部门沟通协调,确保项目设计符合用地要求和相关规划。设计后期,实时将预算数据发送财政部门并加快推进财政评审。设计完成后,立即与公共资源交易部门启动招标程序,做到各环节压茬进行、高效推进、顺利实施。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在高标准项目推进过程中,任城区严格质量标准,八方共管保质量,落实政府、部门、镇街、施工、监理、检测、跟踪审计、基层组织八方共管机制,完善施工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强化一线督导,2023年以来,区领导现场督导施工质量和进度30余次,农业农村部门将办公地点转移到施工现场,实现无死角、全天候的跟踪监督;三支队伍强监管。对监理队伍,制定监理单位奖惩办法,督促监理方派出专人实行全过程旁站监督管理,对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的与施工单位同等处罚。对检测队伍,安排检测单位高频抽检进场材料,将材料不合格的供应商拉入“黑名单”。对村监队伍,每个项目村安排村委和群众代表作为义务监督员,由属地镇街组织现场巡查和交叉互查,巡查意见实时反馈施工单位立行立改;验收办法出奇招。实行“弹球落点”取芯抽检法,通过随机抛掷小弹球,弹球落点即为渠道底板和道路的钻芯取样点,杜绝了施工的侥幸心理,确保了工程质量。


技术是工程的基础和支撑,任城区持续优化项目建设,把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改进关。首先是改进施工工艺,因地制宜选用优质材料,将砂石路改进为矸石路,出水口保护管由井管式改进为水泥护墩式,使用寿命由三五年提升到30年。地下节水管道由PVC材质改进为PE材质,上水井管由镀锌管改进为PP材质管,机井管由透砂管改进为水泥管,使用寿命由一二十年提升到50年左右;抓好渠道建设,聚焦这一高标准农田工程的重头戏,将施工流程细化到29个节点,对如何做基础、如何支模板、如何养护等都做了详细的要求。制定了19项罚款标准,对不按要求打基础的、浇筑混凝土的等等,都明确了处罚措施;应用智能技术,引进推广智能节水灌溉机器人,能够做到自主路径规划、全天候无人驾驶作业、自动控制水量,具备灌溉、排涝、施肥、防火等功能,单机日作业300亩,效率相当于50个劳动力,年节省人工成本300万元,同时实现水肥药精准管理,亩均节水30%、节肥20%。


完善管护措施,把好“使用运行关”。做好资产移交,严格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产登记、移交、管护等程序和职责,及时将建成后的工程移交镇、村,签订资产移交合同,明确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按照“谁受益、谁使用、谁管护”原则,建立“区负总责、镇街落实、村为主体、所有者管护、使用者自护、受益者参与”工程管护机制;建立管护队伍,修订完善并印发《高标准农田动态巡查工作方案》,组织各涉农镇街划分了40个巡查网格,明确巡查人员380名,形成了巡查网络体系。组织开展不定期巡查,将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部门和相关镇街并限期整改;推行质量保险,与保险公司签订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保障保险合同,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沟渠、桥涵、电力及配套设施维修纳入保险范围,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的难题,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保驾护航。

目前,任城区推动农田建设与特色产业融合,推广甜瓜等高效作物3000亩,亩均产值达2万元,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超50万元。下一步,任城区将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综合利用相结合,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土地利用效益,把乡村振兴的好“耕”基,变成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好“丰”景。

闪电新闻记者 贾鑫 任城融媒 陆士国 赵怡 李慧林 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