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高校的管理方式引发热议——组建家长群、寄送成绩单、限制学生出入、强制早晚自习……这些原本属于中学的管理手段,如今却出现在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抱怨自己像被"圈养",而学校则认为这是无奈之举。‌高校管理"中学化",究竟是保护还是束缚?



‌一、高校管理"中学化"现象:大学生被"圈养"?‌

在北方某师范类高校,大一新生每天早晨6点半要站早操,晚上7点至9点必须上晚自习,辅导员还会不定期查寝、查卫生。类似的管理方式并非个例:

  • 家长群里的"透明人"‌:一些高校辅导员会建立家长群,将学生的成绩、挂科情况、考勤记录发到群里,甚至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作业。
  • "封闭式管理"‌:部分高校严格控制学生出入校园,甚至要求学生请假才能外出,理由是"确保安全"。

许多大学生对此表示不满:"大学本该是培养独立人格的地方,现在却像回到了高中。"



‌二、高校为何"管得宽"?‌

‌1. 学生自律性不足,学校被迫"兜底"‌

一位高校辅导员坦言:"很多学生进了大学就放飞自我,逃课、熬夜、挂科,甚至影响毕业。学校只能加强管理,否则家长和社会都会质疑学校的责任。"

‌2. 家长要求:孩子不能"失控"‌

部分家长支持高校严管,认为"孩子自制力差,学校管严点更放心"。甚至有家长主动要求学校建立家长群,以便随时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



‌3. 校园安全压力大‌

近年来,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高校在管理上不得不更加谨慎,甚至采取"一刀切"的限制措施。

‌三、学生态度:反抗还是接受?‌

面对严格管理,大学生的反应各不相同:

  • "斗智斗勇"型‌:有的学生想尽办法"钻空子",比如用假假条出校、找人代签到、在家长群里屏蔽辅导员等。
  • "无奈接受"型‌:也有学生认为,学校的规定虽然严格,但确实能减少安全隐患,因此选择配合。

‌四、专家建议:大学管理应回归"育人"本质‌

‌1. 家长要学会"放手"‌

大学是学生走向独立的过渡期,家长应减少过度干预,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2. 高校管理需更科学‌

高校不应简单照搬中学模式,而应通过引导、激励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而非依赖强制手段。

‌3. 大学生要完成"角色转变"‌

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独立人格的关键阶段。学生应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高校管理"中学化"的背后,是学校、家长、学生三方的博弈。‌大学不是"高级中学",而是培养独立人格的摇篮。‌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成长空间,是高校管理需要思考的问题。

你怎么看?你的大学管理严格吗?欢迎留言讨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