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莫迪总理已收到邀请。”随着俄罗斯总统外交事务助理乌沙科夫向外界证实这一消息,全球目光再度聚焦于莫斯科与新德里之间的双边互动。俄罗斯将于5月9日举行盛大的胜利日阅兵仪式,邀请包括印度在内的二十多个国家领导人出席,这一动作不仅具有纪念历史的象征意义,更隐藏着一场当下地缘政治博弈中的外交暗流。如果莫迪最终成行,将意味着印度在俄乌冲突、西方施压与“全球南方”自我定位之间的再一次精密平衡。而这,恰恰是西方最不愿看到的现实。
印度尚未就出席阅兵给出回应,但从去年莫迪两次访问俄罗斯的频率与规模来看,印俄关系无疑正处于一次历史性回暖之中。2024年7月,莫迪对莫斯科展开正式访问,10月又亲自赴喀山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2025年初,普京亦收到莫迪发出的回访邀请,俄方已明确“访问正在筹备中”。这种你来我往、频繁互动,在当前美欧对俄全面封锁、对印战略拉拢的背景下,释放出一种清晰的信号:印度并未打算在地缘格局中选边站,而是在构建属于自己的“大国平衡术”。
俄罗斯方面极为看重印度这一伙伴。胜利日阅兵原本就是俄罗斯对外展示国家尊严与大国底蕴的窗口,而莫迪如若出席,将成为普京外交舞台上的最大亮点之一。这不仅是对西方孤立政策的直接反击,也是一种“象征性不结盟”的图腾式展示。在过去两年俄乌冲突不断升级、欧洲全面转向“去俄化”的过程中,印度始终未加入西方对俄制裁阵营,反而在能源贸易、防务合作等领域与俄保持高密度往来。从大量购买俄油、扩展卢比结算,到在金砖与上合组织中积极与俄协调立场,印度展现出一种“不迎合、不敌视、但深度利用”的对俄外交策略。
对于莫斯科而言,印度不仅是替代西方市场的关键经济伙伴,更是塑造“多极世界”的重要盟友。而对新德里来说,俄罗斯则是实现“战略自主”的不可替代杠杆。印度的战略核心从来不是成为某一方的附庸,而是在中美之间游走、在俄欧之间拿捏、在多边与双边之间灵活操作,以获取最大国家利益。尤其是在普京与西方关系彻底决裂之际,印度此刻的靠近,等同于在全球舞台上高调声明:“印度不接受西方的地缘命题。”
更何况,从军事安全到能源粮食,印度对俄罗斯的依赖远比西方想象得深。印度70%以上的军备系统仍依赖俄式装备维护与技术支持,苏-30MKI战机、T-90坦克、S-400防空系统乃至“布拉莫斯”导弹项目都是双方深度合作的结晶。同时,俄罗斯低价原油与天然气正帮助印度在全球能源价格波动中稳住国内通胀,而俄罗斯也在积极推动卢比结算以规避美元体系制裁,从而将印度拉入“去美元化”的通道。
当然,印度不会轻易“倒向”俄罗斯。其同时也是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对话”(Quad)的成员,与美国在高科技、太空、5G乃至芯片等方面建立了战略性合作框架。拜登时期美国对印度更是奉为“印太战略的核心支点”,多次派出高官拉拢、施压,要求其在俄乌冲突问题上“更明确站队”。而印度的回应一贯模糊——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强调主权,同时继续购买俄油、继续与俄高层互动。这种“左右通吃”的大国姿态,虽然让西方焦虑,却是印度一贯的战略文化:在不对称世界中寻找最大回旋空间。
这也让即将到来的“胜利日邀请”格外敏感。如果莫迪最终出席阅兵仪式,象征意义远大于外交程序——它将被全球视为印度在当下地缘格局中的一次“主动曝光”:既对俄罗斯表达“战略不疏远”,也向西方宣告“不受操控”。而如果最终未赴,印度也会在形式上做出补偿,保持“外交中立”的立场。
但不管莫迪是否成行,普京与莫迪之间的互动还将继续加深。无论是5月阅兵的外交接触,还是普京对印的后续访问,都表明两国将以一种“非同盟、非对抗、但稳固”的方式维系战略合作。这不是意识形态联盟,而是务实利益的结合,是“后西方时代”新兴大国自我定位的缩影。
在一个全球治理碎片化、地缘博弈剧烈化的时代,印度并不想成为下一个“西方代理人”,它更愿意成为棋盘上“另起一局”的造局者。而俄罗斯,则希望通过与印度的深度绑定,打破“全球孤立”的战略幻象,证明其依旧是多极世界中的不可或缺力量。这场外交交锋,不只是一次礼仪性的阅兵邀请,而是一场新秩序轮廓中的节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