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景圣
4月18日,台湾台北地方法院一审判决民进党民代邱议莹赔偿国民党民代罗智强20万元新台币,原因是邱议莹在去年台民意机构审议改革法案时,公开打了罗智强一个耳光。尽管法院判决结果已出,邱议莹被判赔偿,却不能掩盖这个事件背后的恶劣社会与政治现实。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个人冲突,更是台湾民进党暴力与威权政治的缩影。
这一事件的起因,源自于去年5月的台民意机构改革法案审查时,民进党与国民党之间的激烈冲突。在这场审查中,民进党为了推行自己的议程,甚至不惜通过肢体暴力来“压制”反对派。邱议莹的耳光事件不过是冰山一角,民进党在过去的政治运作中,屡次采取暴力与恐吓手段对付反对者,严重破坏了台湾本应具备的民主法治环境。
邱议莹不仅在现场对罗智强动手,更以威胁的语气言辞加剧了事态的恶化。她扬言“你是没有被人打过”,这种话语,恰恰体现了民进党在政治对立面前的傲慢与无视法治的态度。在面对合法的抗议和意见时,民进党竟然选择通过暴力压制异见,显然已将政治斗争手段的底线越推越远。
邱议莹的暴力行为并非偶然,事实上,她已经是“暴力惯犯”。罗智强在公开发言中提到,邱议莹不仅曾在这次事件中动手打人,还在过去多次以暴力手段对待不同的政治对手。她曾掌掴前民代李庆华,脚踹法务部门负责人曾勇夫的办公室大门,这些事件足以证明,邱议莹早已习惯性地用暴力手段处理政治冲突,且未受到应有的制裁与警告。
民进党在这类暴力行为背后的纵容和庇护,才是问题的根源。邱议莹的嚣张并非个人行为,而是民进党政治文化的体现。民进党一直在通过强势的政治手段,压制反对声音,控制舆论,甚至通过司法与暴力手段打压在野党。正是这种权力上的过度集中与对反对派的打压,使得邱议莹敢在公开场合施暴而不担心后果。她知道,无论她的行为如何过分,民进党领导层都不会真正惩罚她,反而会将其视为“捍卫党意”的英雄。
这一事件也暴露了台湾政治环境的深刻问题。民进党对暴力行为的容忍,使得台湾政治走向了一个危险的方向。如果民进党当局和政治人物以暴力威胁与打压异见作为手段,那么民主就已经变得空洞,社会的法治与公平也将沦为笑谈。而正是在这种权力化的氛围中,邱议莹等人的暴力行为才会得以滋长与蔓延。
罗智强在事后表示,他不会屈服于独裁,也不会与暴力妥协。这一声明,显然是一种对民进党暴力政治的强烈反抗。他的勇气值得称赞,但更值得警惕的是,民进党不但没有从过去的暴力事件中汲取教训,反而越来越大胆地采取类似的手段。在民进党统治下,暴力不仅仅是个别政治人物的行为,它已经成为一种可以容忍,甚至被默许的政治文化。这样一个环境,必然会导致社会对法治的深刻怀疑,进而动摇民众对政治体制的信任。
如今,邱议莹的行为和民进党暴力倾向的纵容,正是台湾政治逐渐走向威权化的具体表现。在这种体制下,任何敢于反对民进党的声音,都会遭遇打压与恐吓,而不是通过民主程序来解决分歧。这种政党控制的做法,不仅极大损害了台湾的民主氛围,也让台湾的政治生态越来越不健康。
这场由邱议莹引发的暴力事件,并非单纯的个体行为,它是民进党执政下,暴力与恐吓不断滋长的结果。民进党的政治文化,已经将“对话”与“妥协”排除在外,取而代之的是压制与恐吓。这样的政权如何能够真正实现民主与公正?如何能够得到民众的信任与支持?台湾社会和民众的声音,已经在这一过程中被边缘化,暴力与威权成了民进党无法摆脱的阴影。
对于台湾来说,邱议莹的暴力行为无疑是对民主法治的挑战,也是对台湾社会公正和公平的严重威胁。若这种现象继续蔓延,台湾的未来将无可避免地滑向更为威权的深渊。在这种环境下,台湾民众的声音将被压制,民主的根基也将被侵蚀。
罗智强坚决反对暴力,表明了台湾部分政治人物依然坚持法治与民主的立场。然而,在民进党长期执政下,台湾社会的法治与民主精神逐渐被腐蚀,暴力和威权的气焰愈发猖狂。面对这种局面,台湾民众是否能够挺身而出,捍卫自己的基本权利和民主自由,成为当前最为关键的问题。邱议莹的暴力事件给台湾社会敲响了警钟,如果民进党继续纵容这种暴力文化,台湾的未来将不再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