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为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咽喉”工程,宁夏长山头渡槽全长1052米、最大离地高度52米,解决了30万亩农田的灌溉难题的同时以一系列技术创新和先进工艺应用,成为宁夏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的标杆之作。
这座横跨1052米的渡槽,是固海扬水工程最为壮观的建筑物,也是宁夏扶贫扬黄工程的核心纽带。
1978年,固海扬水工程开始动工建设,开启了宁夏黄河水高扬远送的先声。1980年,作为“咽喉”工程,长山头渡槽正式开建,历时2年3个月完工并顺利通水。
宁夏水利水电工程局首次应用U型槽壳组装技术,分5个部分预制,用铁锤钢钎在石崖山脊上凿出基座,亲自动手设计制作吊装工具,宁夏第一次成功采用起重量30吨、跨度352米的缆索吊装的渡槽,为宁夏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
历经40余载的风雨洗礼和常年的水流、风化侵蚀,长山头渡槽出现了结构老化,排架、槽壳裂缝、漏筋、剥蚀等问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供水需求。经过科学评估和反复论证,宁夏水利厅决定对长山头渡槽进行配套改造,让这座英雄的水利工程焕发别样的风采。
2024年9月,宁工局公司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项目团队,涵盖工程技术、质量管控、安全监督等专业人才队伍,浩浩荡荡开进长山头,渡槽拆除重建正式拉开帷幕。
“作为自治区单体规模最大、投资最高的现代化水利工程,该项目通过集成信息化配置系统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水工建筑新工艺、新技术、新设施的深度融合,其核心的槽桥分离技术体系,既解决了传统渡槽结构的技术瓶颈,又为区域水利工程改造树立了技术标杆。”宁工局公司负责人表示。
“槽桥分离技术体系是渡槽更新改造的一大亮点。”大渡槽项目部经理路平介绍。
据了解,传统渡槽结构存在技术瓶颈,而槽桥分离技术将槽身和桥梁结构分开,各自发挥优势。槽身专注于输水功能,桥梁则承担承载作用,两者相互独立又协同工作。
“这不仅提升了水流效率,还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解决了传统渡槽长期存在的跨径小难题,为区域水利工程改造树立了技术标杆。”
引进预应力T型梁是宁夏水利史上首次运用的新技术。T型梁设计两项关键技术分别为:C50配合比和钢绞线预应力张拉。
“C50配合比为宁夏水利史上第一次采用高级别强度。在初期试配最高强度达到46Mpa。后经多次咨询行业专家,实验室经过20余天反复试配、反复调整,才达到56Mpa强度要求。最终经过1个月紧张作业,2024年11月1日(冬季施工前),项目部完成21片T型梁浇筑。”路平谈及建设过程。
长山头渡槽处在风口,冬春季常有6-8级大风,保温棚稳定性对现浇槽壳施工安全影响极大。梁体在张拉压浆完成后进行吊装,这是该结构在宁夏水利工程施工中的首次应用,在施工技术上,项目团队大胆采用核心的槽桥分离技术体系,成功解决了传统渡槽结构的技术瓶颈。通过将槽身与桥梁结构分离设计,使两者受力更加合理,提高了渡槽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同时也便于后期的维护和管理,为区域水利工程改造树立了技术标杆,有望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应用。
如今,更新改造后的长山头渡槽过水流量可达22.5立方米每秒,行水安全可靠,标志着这座承载着宁夏水利发展记忆与使命的渡槽,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以全新的姿态开启新征程。
(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 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