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景圣
2025年4月17日的夜晚,台北街头上演了一场震撼的“夜袭”。数百名民众响应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号召,包围台北地检署,高喊“为台湾战独裁”“赖清德下台”等口号。尽管现场的规模与2006年的“百万人倒扁运动”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这场突如其来的抗议,却犹如火星划破寂静的夜空,预示着台湾政局的深刻变动。
朱立伦为何会在此时发动如此激烈的举动?背后藏着的不仅是对国民党的生死攸关,更是对赖清德当局通过司法手段迫害政敌的愤怒回应。赖清德正在通过司法途径对国民党发起全面围剿,采取“灭党”模式,让国民党在政治与司法的夹击下艰难挣扎。对于朱立伦个人而言,这是他政治生命的生死时刻,未来是否能够继续领导国民党走下去,正取决于这场抗争是否能够成功反击民进党对蓝营的压制。
当前,赖清德当局的司法系统已经毫不掩饰地介入到对国民党及其支持者的“清洗”行动中。从3月20日开始,检方不断扩大搜查范围,先后突袭了国民党台南市党部、新北市多个党部,甚至连台北市党部也未能幸免。国民党党工被约谈、党部被搜查,司法工具被公然用来对付国民党的政敌。民众在街头喊出的口号“豺狼当道,司法迫害”,正是对这一现象最直接的反映。
这场政治对决远非一场单纯的司法案件,它关乎的是赖清德对未来的布局。2028年大选,他已经开始着手清除所有潜在的对手。国民党是他的最后一座“拦路虎”,因此,赖清德的“灭党”计划不仅仅是为了压制国民党的行动,更是为了确保自己在未来选举中的绝对主导地位。如果国民党仍然软弱无力,不奋起反抗,不采取更为激烈的行动,那接下来等待朱立伦和国民党的将是什么?是彻底的政治清算,甚至可能是全面“追杀”,直至彻底失去政治存在感。
朱立伦深知当前局势的危急性。赖清德的围剿行动不仅针对个别的党部或党员,更是朝着整个国民党的骨干力量而来。如果国民党此时不迅速反击,党内的精英们很可能成为下一个被清算的对象。朱立伦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夜袭”北检之后,他宣布将在4月26日组织更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誓言要通过街头运动来抵抗赖清德的政治压迫。然而,这样的举动能否有效改变局势,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首先,国民党内部的团结问题,已经开始暴露出严重的裂痕。在此次“夜袭”行动中,国民党内部的公职人员并没有完全响应朱立伦的号召。蒋万安、张善政等人虽然积极到场,但侯友宜、卢秀燕等其他县市长却没有露面。这样的不协调,不仅反映了党内的分裂,也凸显了朱立伦领导力的不足。作为党主席,朱立伦是否能够有效统一党内力量,迅速凝聚党内支持,成为了这场抗争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其次,国民党如何选择抗争的策略,仍然缺乏清晰的方向。当前,党内对抗民进党的方式存在明显分歧。蒋万安和谢国梁等部分县市长支持“倒阁”,但党团内多数成员并未表态支持这一激进策略。国民党是否应该全力推动罢免绿营民代,还是要通过“倒阁”来反击民进党,党内的意见并不统一。甚至,朱立伦本人对于这些问题的态度也显得模糊不清,他只表示“没有排除任何方式让赖清德下台”。这种缺乏决断和明确战略的态度,可能使国民党在与民进党的博弈中陷入更深的被动。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赖清德的战略布局则显得更加清晰、果断。自上台以来,赖清德通过司法机关和行政系统,不断扩大对政治对手的打压范围,尤其是在2024年和2025年间,推动民间社团与国民党之间的“斗争”持续升级。这种从上而下的系统性打压,不仅让国民党在政治上处于极大的压力下,还让民众的情绪和期待变得更加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是否能从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中走出来,成为了摆在党内每一个人的难题。
对于朱立伦和国民党而言,未来的挑战不仅仅是与赖清德之间的权力博弈,而是如何在面对“绿色恐怖”式的政治压迫时,保持党内的团结与韧性。国民党是否能够在政治上找回自己的立场,是否能够统一战线,形成有效的抗争力量,决定了党内是否能从政治危机中脱身。
如今,国民党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如果党内依然充满裂痕,步调不一致,朱立伦如何领导一场全面的反击?如果无法迅速调整策略,国民党是否会在内外压力的夹击下陷入彻底的困境?这不仅关系到朱立伦的个人政治生命,更关系到国民党的未来命运。可以预见,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国民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是奋起反抗,还是彻底沉沦,已无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