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梅河口-集安铁路255公里777米处的鸭绿江铁路桥,是中朝两国共管的国境桥,它是今天集安-满浦间国际铁路线的中间点,也是连结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



上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东北丰富的资源,历时4年修筑了梅河口-辑安(1965年改称集安)铁路,1939年9月28日,日伪当局举行了一场联合通车仪式。当时,这条铁路是日本侵略者的吸血管,东北丰富的煤炭、铁矿、木材等资源经由这条铁路,源源不断地运回日本,变成侵略者的杀人工具再运回东北,因此,这条铁路修筑过程中不断遭受我抗日武装的打击也就不足为奇了。


鸭绿江铁路桥是一座钢梁桥,这是当年较为流行的桥型,由17孔25.4米上板钢梁及3孔下承桁钢梁构成,现长290.6米。大桥建成时属“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铁道总局”管辖,线路终点为鸭绿江铁路桥中方一侧桥头;铁路桥则属日本朝鲜总督府铁道局管辖。抗战胜利后,这座大桥变为中朝两国共管的国境桥,我国管至第11号墩中心线。


为了保护铁路桥,防范我抗日武装的袭击,日本侵略者在大桥两侧各建起一座桥头堡,中方一侧的桥头堡至今尚存,保存状况较好。这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型碉堡,内部生活设施齐全,甚至还建有地热设施。站在桥头堡上,周边情况一览无余。数十年来,它见证了鸭绿江铁路桥的历史。





1950年夏,朝鲜战争爆发,当时的梅河口铁路分局干部职工对包括鸭绿江铁桥路在内的梅集铁路设施设备作了全面的维修升级。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时,通化机务段解放型98号机车司机綦凤舞、副司机徐国良、司炉陈德玉,驾驶第一列满载军火的列车,于1950年10月28日夜通过鸭绿江铁路桥,奔赴朝鲜战场。在整个战争期间,先后有42万志愿军将士由此入朝参战。

作为抗美援朝战争运输大通道的咽喉,这座大桥被侵朝美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从1950年11月8日起,美军发动为期两个星期的“空袭战役”,每天出动各型飞机1000余架次,重点是鸭绿江和清川江沿线的桥梁,辑安鸭绿江铁路桥是其攻击重点之一。


11月9日,美国远东空军出动80余架飞机轰炸辑安鸭绿江铁路桥,驻守辑安和满浦的东北军区高炮4团1营、2营共6个连队,以“只要你不把我炸死,我就要把你打下来”的大无畏精神,与美机展开血战,击落击伤敌机各2架。这两个营装备的18门日式75毫米高炮,比绝大多数战士的年龄还大,取得这样的战果实属不易。美军投弹100余枚,仅造成一段140米的铁轨移位,我铁道兵部队当夜就将其修复通车。

战斗结束后,东北军区高炮14团一部奉命增援辑安。11月12日,美军又出动42架飞机轰炸辑安鸭绿江桥,被我军击落2架战斗轰炸机,另有一架轻型轰炸机受伤后在返航途中坠毁。美军判断这一带的中国高炮部队装备的是中小口径高炮,射高有限,便于11月22日出动4架被称为“空中堡垒”的B-29重型轰炸机再度轰炸辑安鸭绿江铁路桥,结果被我高炮部队击落1架,首开我军高射炮击落B-29轰炸机的首例。12月6日、12月19日,高炮4团又先后击落B-29轰炸机各一架。至此,高炮4团和高炮14团先后作战40余次,击落B-29飞机3架、F-80飞机2架,击伤B-29飞机3架、B-26飞机1架、F-80飞机3架。接着,高炮4团改番号为高炮501团,就地换装了苏式高炮。


1951年3月30日,美军经过精心准备再次出动,以一批次佯动,另一批次轰炸的战法,将辑安鸭绿江铁路桥炸断4孔。我铁道兵部队、铁路职工和当地民工700多人,连续奋战三天三夜,先用枕木搭起“马莲垛”,再向搭成的框架中间填石头,再在顶上铺钢梁和铁轨,终于修复了大桥。

随着战线向南推进,1952年以后,美军对轰炸辑安鸭绿江铁路桥已经是有心无力,围绕这座大桥的战事便宣告终结。


几十年过去了,鸭绿江铁路桥上游大约1公里外,又建起了一座公路桥。往日弹片纷飞的战场,如今变成了一处边境经济合作区,鸭绿江水依旧奔流着,站在桥头堡上放眼望去,鸭绿江两岸宁静的城市和村庄映入眼帘,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该让当年饱受亡国之苦,又在翻身解放后为保卫和平而战的人们萌出多少感慨啊!


(参考资料:陈辉亭、陈雷《抗美援朝防空作战实录》,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抢修辑安鸭绿江铁路大桥》,原辑安县下解放村村长初立封口述,集安县政协副主席杜宇整理。赵玉兰《回忆我在高炮团驻辑安护桥作战的情况》,原载政协集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选》第七辑,1989年6月。《梅辑线已开通 满铁当局卅日发表》,原载伪满国务院本报《大同报》1939年10月1日。沈阳铁路局工会工运史编审委员会《沈阳铁路职工抗美援朝英雄谱》,吉林省内部资料准印证第7303号。铁道部档案史志中心《抗美援朝战争铁路抢修抢运史》,北京,中国铁路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通辑线建设工事志》,昭和十七年(1941年)十一月。通化铁路分局《梅辑线铁路修建发展史》,政协集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选》第八辑,1993年)

记者:宋晓林

主审 | 王远洋 审核 | 李蕴涵 编辑 | 李育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