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我们百分之百会达成协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美国总统特朗普信心满满地向媒体宣布,美欧贸易协议将在美国暂停实施“对等关税”的90天期限内达成。而坐在他身边的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同样表态积极,强调她此行“就是为了促成协议”。表面上看,欧美关系正朝“缓和、合作”的方向推进,但在强硬的关税威胁、结构性的贸易分歧以及各怀鬼胎的政治盘算背后,这场90天的“信心秀”更像是一场外交虚火,很难真正解决问题。



所谓“对等关税”,是特朗普政府新版贸易威胁工具的核心。按照政策设定,美国将对来自欧盟的钢铁、铝和汽车征收25%的高额关税,并对几乎所有其他商品施加更广泛的惩罚性关税。特朗普宣称,欧盟对美国产品设置了不公平的贸易壁垒,而美国只是“要求公平”,但本质上,这是对全球自由贸易体制的又一次严重破坏。单边定义“对等”、单方面设定关税门槛,不是规则谈判,而是利益胁迫。

而此次谈判“破冰”的关键人物意大利总理梅洛尼,虽然带着“欧盟成员国”的身份出访,却并无与布鲁塞尔协调一致的授权立场。她在特朗普就职典礼上的亮相早已表明其与美国现任政府的政治趋同,而她此行更像是为特朗普“代言”,而非真正调和美欧之间的结构性贸易矛盾。从钢铝配额、汽车排放标准到农产品壁垒,美欧之间的争端从未中断,也远非一纸协议能够解决。

“信心满满”只是姿态,真正棘手的是时间表与议题深度的不对等。特朗普政府设定了90天谈判“限时”,这看似给谈判注入了动力,实则是把谈判节奏绑在政治议程之上。欧盟本就是一个复杂多元的政治实体,任何贸易协议都需要27个成员国的共识支持与议会批准。而特朗普政府希望在有限期限内推动欧盟在关税让步上做出实质性退让,这不仅不现实,也带有浓厚的“选战政治”色彩——是为特朗普巩固其经济民族主义形象服务,而非为了稳定全球贸易环境。



值得警惕的是,即便特朗普与梅洛尼口头达成了所谓“原则一致”,也难掩欧盟内部对美国政策的不满与防范。法国总统马克龙已多次公开批评美国破坏多边规则,德国也坚决反对美方对欧洲汽车产业的打压。这意味着,即使特朗普与梅洛尼达成某种“象征性成果”,也很难获得欧盟整体认可,更可能沦为一次无约束力的“政治摆拍”。

事实上,关税政策本身早已对欧美贸易结构造成实质冲击。自2018年以来,美欧在钢铝、航空补贴、数字税等问题上的贸易摩擦持续激化,美国对欧洲商品的出口增长持续乏力,而欧盟内部对美国不确定性政策的警惕性不断上升。如今特朗普提出“扩大版对等关税”,无异于再次挑动神经,逼迫欧盟在多领域让步,而非寻求真正对等共赢的合作方案。



从更大范围看,这场“90天谈判”只是特朗普对其“关税外交”政策体系的一次延续。在对华贸易战逐步固化、对墨边境税搁浅之后,欧盟成为其新的“目标市场”。而梅洛尼的介入则反映出,特朗普政府并非真正寻求解决问题的谈判,而是需要一位欧洲政治盟友配合演出,以塑造“美国再次赢得谈判”的政治神话。

不可否认,梅洛尼此次确实在表面上为美欧沟通“缓了一口气”,但这口气能维持多久?欧盟是否会接受美国设定的议程?特朗普是否会在谈判破裂后再次翻脸?这些问题尚无答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