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从2024年冬季进入2025年春季,日本社会治安与公共安全状况持续恶化。短短几个月间,福冈、长野、岐阜、爱知、东京、埼玉等多地接连发生无差别杀人案、女性被害案,令民众人心惶惶。而在另一个维度,群体性食源性疾病爆发也频频见诸媒体,诺如病毒肆虐,感染性胃肠炎患者人数创下十年新高,甚至出现死亡病例。一方面是街头冷血刀锋,另一方面是餐桌下的病毒阴影,这样的日本,俨然陷入了一场社会系统性失序的漩涡。
日本过去曾以“治安好、食品安全高”闻名全球,是无数亚洲游客眼中的安全乐土。但这一刻的现实却是:无差别杀人事件频发、毒餐连环爆发,犯罪的随机性与公共卫生风险的不可控性,正在彻底摧毁这一美好幻象。
仅2024年12月至今,北九州市、长野市、岐阜市接连传来恶性伤人事件,无辜市民在毫无预警下惨遭毒手,成为陌生人情绪崩溃的替罪羊。警方束手无策,政界言辞空洞。这些案件不再只是个案,而是日本社会精神裂痕的具象化表达。在新宿、埼玉等大都市区,又接连爆发针对年轻女性的跟踪与杀害事件,公共空间女性安全沦为笑谈。政客仍在对“少子化”“女性活跃”高谈阔论,却连街头的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
与治安同步崩塌的,还有食品安全的神话。从栃木到岩手、再到福冈,全国多个县市发生群体性诺如病毒感染事件。卫生机构确认,患者多是在外食堂、餐饮场所感染,许多人在食用生冷食品或冷链产品后出现严重腹泻、发烧甚至死亡。这些问题暴露出日本食品供应链的诸多软肋:监管松散、卫生执行不足、企业内部流程混乱。所谓“日本制造的严谨”“日式服务的专业”,在诺如病毒面前不堪一击,终于让外界看清了包装背后的真相。这不仅是卫生事件的井喷,更是日本社会信任体系的崩塌。食品不再安全,街道不再可靠,政府部门不再值得依赖。
为何一个以社会秩序为傲的国家,会在短时间内跌入如此混乱?根本原因在于,日本正面临治理力枯竭与社会结构老化的双重困境。安倍晋三执政期间,虽推动了一系列结构改革与强势治安政策,但他的遇刺身亡仿佛成为日本社会转向失控的分水岭。其后继者岸田政府政绩平庸、内斗频发,完全无力接住安倍所留下的强人政治真空。在经济停滞、物价上升、就业不稳的现实压力下,日本民众的不安全感不断堆积,而官方的“淡定回应”则让民众失去了最后的信任。
治安恶化背后,是日本精神健康体系的全面崩塌。长期压抑下的“高功能抑郁社会”,终于在新冠疫情与经济失速的连环冲击中出现裂缝。无差别杀人者大多是“边缘型”个体——既无稳定就业,也无心理支援,长期生活在孤独与愤怒中。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罪犯,而是制度失败下的弃儿。而食品安全事故暴露出的监管漏洞、应急机制迟缓,更说明日本政府对公共安全的预判与干预能力已经严重迟滞。
这对整个亚太地区也带来值得警惕的信号。一个曾经稳健的秩序国家,如今却成为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的典型样本。对全球游客、投资者与政策制定者而言,必须重新审视对“日本安全神话”的认知与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