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伏天热不热,就看谷雨”,谷雨到了,今年三伏天期间会很热吗?
今年的北京时间4月20日3点55分将迎来谷雨节气,届时,气温升高,降雨天气增多,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里的最后一个节气,是春季向夏季的过渡。
谷雨源自“雨生百谷”之说,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降水明显增加,对谷类农作物的生长极为有利。
古人为了更加准确的描述谷雨时节的气候特点,把谷雨节气的15天分为三候,每候为5天,分别是: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任降于桑。
有雨才有谷,干旱了一个春天的庄稼,这个时候急需雨水的灌溉,没有了雨水庄稼自然就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在古代,农业技术水平较差,降雨太多会成水灾,降雨太少又会有旱灾,两者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往往会给农人带来损失!
因此,在古代靠天收成的年代,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对谷雨时节的天气更加重视,有既有“春雨贵如油”的降雨期盼,也有对暴雨成灾的警示防范,人们希望能够风调雨顺,该下雨的时候下雨,该晴朗的时候晴朗,这样才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和丰收。
谷雨节气一过,下一个节气就是立夏了,那么,今年三伏天期间到底热不热呢?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伏天热不热,就看谷雨”的说法,什么意思,怎么个看法呢?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是怎么说的!
在说农谚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2025年是哪天入伏,哪天出伏,共计多少天?
古人是根据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把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和冬,其中长夏就是我们说的“三伏天”。
那么,三伏天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
民间有“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的口诀。从夏至节气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到了第三个庚日这天便入伏了,也叫“头伏”;再往后数10天,第四个庚日时进入中伏,又称“二伏”;从立秋这天开始算,数到第一个庚日时为末伏,又称“三伏”。
初伏和末伏都是固定为10天,但中伏不固定,有的年份为10天,有的年份为20天,取决于夏至到立秋之间有几个“庚日”。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四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五个庚日则为20天。
那么,什么是“庚日”呢?
我国古代记日子的方法和我们现在的公历不一样,主要是用“干支历法”来记日子,就是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俩俩相配,共有60组可能,用来纪年、纪月、纪日,叫作“六十甲子”。
天干有十位,称为“十日”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位,称为“十二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庚日”是指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的日子,每十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在“六十甲子”中共有六个,分别是:庚子、庚寅、庚辰、庚午、庚申、庚戌。
由于每十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所以,初伏和末伏的天数都是固定的,都是10天。
根据“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的方法来计算,今年的三伏天是从7月20日开始的,到8月18日结束,8月19日正式“出伏”,共计30天。
具体日期如下:
初伏:2025年7月20日-7月29日 共计10天;
中伏:2025年7月30日-8月8日 共计10天;
末伏:2025年8月9日-8月18日 共计10天。
我们算出来今年的三伏天期间了,那么,今年三伏天期间到底热不热呢?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是怎么说的:
1、谷雨刮南风,三伏雨涟涟;
2、谷雨南风起,三伏多暴雨;
3、谷雨有雨好种棉,三伏热来雨水绵;
4、谷雨晴天,三伏高温;
5、谷雨太阳大,六月火烧天;
6、谷雨响雷,伏里雨多;谷雨不响,伏里太阳猛;
7、谷雨刮北风,冷到五月中;
8、谷雨在月头,六月热死牛;谷雨在月尾,六月凉飕飕。
从上面这些农谚中,我们能够知道,如果谷雨当天是个大晴天,不下雨的话,那么就预示着当年的三伏天期间可能会非常酷热。相反,如果谷雨当天是雨天的话,则预示当年的三伏天期间阴雨天气可能会较多,天气相对会凉爽一些。
但是,要注意阴雨天气多,可能会引发洪涝,淹没农田。所以,还是希望三伏天期间能够炎热一些,更有利于作物生长!
对此,大家怎么看?您认为古人说得有道理吗?期待您的评论,感谢阅读。
#今年谷雨有啥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