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连绵谷雨时,江南蓑笠未曾离。”这句诗写的正是谷雨时节湿气氤氲的光景。古人将谷雨分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此时雨水密集,空气里总像蒙着一层水雾,泥土松软,连屋檐下的青苔都泛着油亮的光。老一辈常说“谷雨不祛湿,整年湿气缠”,湿气不仅让人身体发沉,还会影响胃口。潮湿闷热的天气里,一碗应季的家常汤,既能暖胃,又能悄悄化解身体的黏腻感。接下来,菜卫卫给大家分享3道谷雨过后要常喝的汤,祛湿健脾,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碗:冬瓜薏米排骨汤
冬瓜自古被称为“祛湿瓜”,《齐民要术》里记载它“利水消胀”,而薏米更是南方人厨房里的祛湿常客。这道汤的关键在于平衡,冬瓜偏凉,薏米微寒,搭配温补的排骨,既化解了湿气,又不会伤脾胃。选冬瓜时要挑表皮带白霜的,这样的冬瓜肉质紧实,水分足。薏米提前用小火干炒至微黄,能减少寒性。
具体步骤:
第一步,排骨焯水去血沫,冷水下锅加姜片煮沸,撇去浮沫后捞出。
第二步,冬瓜连皮切块(皮利水效果更佳),薏米抓两把洗净。
第三步,排骨、薏米加足量清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炖40分钟,待汤色发白后下冬瓜。
第四步,再炖20分钟,撒少许盐调味,关火后焖5分钟让冬瓜吸饱汤汁。
小提示:炖汤时用砂锅比铁锅更保温,冬瓜最后放能保持形状。如果给孩子喝,可以把薏米换成炒过的白扁豆,更容易消化
第二碗:赤小豆鲫鱼汤
赤小豆和红豆常被混淆,但赤小豆细长扁身,祛湿力道更好。广东人煲汤讲究“以形补形”,鲫鱼腹圆尾扁,游动时擅于破开水流,民间认为它自带“疏通”之力。鲫鱼要选巴掌大小的,肉质更嫩。炖汤时加两片陈皮,既能去鱼腥,又能理气,适合春季情绪郁结的人。
具体步骤:
第一步,鲫鱼清理干净后擦干水分,用姜片擦锅防粘,煎至两面金黄。
第二步,赤小豆提前浸泡1小时,与煎好的鱼一同入砂锅。
第三步,倒入沸水(汤色更奶白),加陈皮、姜片,大火滚10分钟转小火。
第四步,炖30分钟后挑出鱼骨,加豆腐块再煮10分钟,最后撒胡椒粉。喝汤时连豆带渣吃,绵密的赤小豆比鱼肉更入味。
小提示:煎鱼前用姜擦锅底,能防止粘锅。一定要加热水,汤才会奶白色。鱼骨久煮会发苦,30分钟后及时捞出。
第三碗:山药茯苓鸭肉汤
《山家清供》里记载山药“补而不燥”,而茯苓被称为“四时神药”,老鸭则是水禽中最善滋阴的。这道汤胜在温和,适合体虚怕冷又易浮肿的人。炖老鸭有个诀窍:焯水时加一勺米醋,能软化肉质。茯苓若买不到块状的,用茯苓片替代需减少用量,否则汤易发苦。老鸭性凉,适合体热的人。如果怕寒,可以换成半只乌鸡。茯苓选表面粗糙、带褐色外皮的,药效更好。铁棍山药去皮时戴手套,防止手痒。
具体步骤:
第一步,老鸭切块后冷水下锅,加料酒、醋焯水。
第二步,铁棍山药去皮切段,茯苓抓一小把冲洗。
第三步,鸭肉、茯苓、两片火腿入锅,加水炖1小时。
第四步,下山药再炖20分钟,加盐调味。炖好的汤表面浮着金黄鸭油,用吸管戳破山药,糯白的芯子裹着汤汁,比吃肉还过瘾。
小提示:炖鸭汤放几颗马蹄,汤更清甜。茯苓如果买的是片状,用量减半,避免汤发苦。喝不完的汤冷藏后会结冻,说明胶原蛋白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