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4年3月25日,一辆派头十足的奥迪车驶进了新县箭厂河乡。
车上,坐着一位年近80的新娘子,当车门打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从车上款款走出。
与此同时,一位80多岁的老红军早已等候多时,不难看出,这位眼里噙着泪花的老红军就是这场婚礼的新郎。
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亲自将艳丽的大红花别在两位老人胸前,并给两人送上两本夺目的结婚证,在场的所有人都为这对新人鼓起了掌。
据了解,老妇叫做蒋红英,而那位迎娶她的老红军叫赵基生,并且,两位老人都是“三婚”,而这场备受瞩目的婚礼,实际上是这两位老人举行的第二次婚礼。
究竟是什么样的缘分使得他们走到一起的?他们之间又有什么故事?
大别山:与君初相识
1917年,蒋红英出生在一户贫苦家庭里,虽然家庭条件艰苦,但一家人也勉强还能生活。
1920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随着组织的建立,不少群众加入其中,蒋红英的父母也不例外。
但紧随其后,面对国民党轰轰烈烈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红英不得不跟随着父母逃往浙江舅爷家。
年仅10岁的蒋红英随着父母一路颠沛流离,终于来到了舅爷家,但舅爷家也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更何况,现在多了几张吃饭的嘴,日子更是紧巴、捉襟见肘。
无奈之下,舅爷就和蒋红英的母亲商议说,有个姓陈的富贵人家想找个“童养媳”,说是可以让蒋红英去。
一来蒋红英去当了“童养媳”,日子肯定会比在舅爷家好过;二来就是舅爷家也可以因此缓解一下一大家子的吃饭问题。
蒋红英的母亲虽心里不舍女儿,但为了一大家子的生存问题,只好勉为其难地同意了这个提议。
于是,年仅10岁的蒋红英就成了陈家的“童养媳”,生活的苦难对本就很苦痛的人从来都不会手下留情,命运对蒋红英也从未心软。
成为“童养媳”的蒋红英,日子并没有如愿好起来,反而还不比在舅爷家挨饿受冻的日子。
在陈家,蒋红英的地位极其低微,甚至就连陈家下人的待遇都要比她好上几分。
只要蒋红英稍有过错、手脚慢了一点,陈家人就会对她拳脚相向、大打出手,年幼的蒋红英身上时常是青一块、紫一块。
看着蒋红英伤痕累累的身体,蒋红英的母亲痛心疾首,但却也无能为力,这样昏暗无光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1928年的某一天。
这一天,蒋红英的母亲欣喜地拉着蒋红英的手,悄悄地告诉蒋红英组织的人来了,母亲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一抹光亮照在了蒋红英身上。
于是,机缘巧合之下,母亲就带着蒋红英逃离了陈家这处是非之地,蒋红英母女二人沿路乞讨,一路前往大别山。
经历千辛万苦,蒋红英母女在大别山新县定了居,当时,大别山新县已然成了红色根据地。
自小受到父母感染的蒋红英,一心想要加入红军的队列中。
正是蒋红英的这个决定,命运的齿轮开始运转,蒋红英和赵基生缘分就是从此刻开始了。
那时候,12岁的蒋红英遇上了17岁的赵基生,当时是赵基生帮蒋红英做的入队登记,这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
这个时候,两人不会想到现在自己眼前的这个人,往后会成为自己毕生挚爱。
因为蒋红英年龄还小,部队就安排她负责一些搜集、传递情报的工作。
蒋红英自己也十分勤学肯干,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竭尽全力帮组织传递情报。
赵基生被蒋红英坚韧个性打动,蒋红英被赵基生的稳重可靠所吸引,加上因为工作需要,蒋红英和赵基生时常假扮夫妻,方便四处打听情报。
一来二去,在一次次任务的配合之下,两人互生情愫。
1932年,这对“假夫妻”在组织的见证下,结成了一对真正的夫妻。
新婚燕尔,蒋红英终于和心爱之人结为夫妻,她开始畅想两个人并肩作战、相互扶持地一起走向革命胜利,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当蒋红英还沉浸在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时,变数发生了!
战乱起:与君长别离
就在蒋红英和赵基生结婚后的一个多月,蒋介石在此时展开了对红军大规模的第四次“围剿”。
赵基生作为红25军团长,立马投入到与蒋介石军队的激战当中,蒋红英也根据组织的需要,积极地为组织搜集情报、递送情报,夫妻二人积极参与革命斗争当中,为组织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但是,随着战况愈演愈烈,赵基生于次年同部队一起转移到了湖北一带,而蒋红英在给组织的人传送情报的时候,正好直面迎上国民25路军。
此次正面交锋,蒋红英可谓是九死一生,险些送命,好在被附近村民发现,最后被村民救醒。
不过就是因为这次负伤,蒋红英所在部队也正在面临着窘境。
蒋红英养伤期间,她所在部队因被国民党军队步步紧逼,不得不撤离了原来的阵地,所以当蒋红英身体恢复之后,时间已经过了大半个月。
当蒋红英再回到部队原来的驻守之处,早已寻觅不到踪迹,而赵基生也在一次交战中受了重伤,负伤严重的赵基生被战友背送回大别山新县养伤。
赵基生在养病期间,红军也因为形势所迫开始了浩浩汤汤的长征之路自此,赵基生失去了和组织的联系,两人都成了组织的失散人员。
也是因为这样,联系不上组织,夫妻二人彻底失散于战乱之中,由于长期没有对方的音信,蒋红英和赵基生两人都以为对方可能早已牺牲了。
心灰意冷的蒋红英一路漂泊,来到了南京,找到了母亲,历经磨难的蒋红英扑在母亲的怀里,痛哭流涕。
蒋红英的母亲安抚着女儿的情绪,她知道女儿这几年以来的不容易,眼眶也跟着湿润了。
虽然经历坎坷,但生活总归还是要继续的,蒋红英也从挫折中慢慢站了出来,开始看向新的生活。
当然,虽然感觉丈夫赵基生也许早就牺牲于战火之中,但蒋红英还是没有放弃寻找赵基生的下落。
这么些年,蒋红英一路干着杂工,一面打听着丈夫的音讯,尽管一直以来都没有什么进展,但蒋红英并不放弃一丝一毫的希望。
就算丈夫已经死了,那自己也要知道他的尸骨在哪!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蒋红英也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了老姑娘。
而且这么多年,蒋红英也一直没有丈夫的消息。
但蒋红英并不想放下赵基生,但母亲不愿意让蒋红英一辈子都孤零零一个人,一直劝说蒋红英再嫁。
蒋红英虽然不愿意,但看着母亲越来越虚弱的身体,为了让年迈的母亲安心,蒋红英只好听母亲的话,嫁给了一个名叫张聚缘的忠厚男人。
1949年,中国革命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战乱过后,老百姓的生活慢慢得到了改善。
蒋红英也跟随丈夫张聚缘一同去了河南郑州工作和生活。
婚后,蒋红英虽然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但她一直将张聚缘的儿女视若己出,就这样,蒋红英也和张聚缘平平淡淡地相伴了大半辈子。
1985年,张聚缘因病长逝,蒋红英又开始变成孤孤单单的一个人。
不过此时,蒋红英已经快70岁了,对于过往,她也早就释怀了,寻找赵基生的执念似乎也慢慢淡出了她的生活。
革命早就胜利,飘零了大半辈子,蒋红英只想安安稳稳地度过晚年,晚年的蒋红英很喜欢和各式各样的人谈天说地以此排解孤寂。
1987年的一个夏天,蒋红英家门口开了一家杂货铺。
蒋红英就在这家杂货铺门前和一个小姑娘聊得热络,这位小姑娘正是这间杂货铺的店主。
本来打算凑凑新店热闹的蒋红英,因为听着小姑娘口音不像本地人,便来了兴致,并且,蒋红英总隐隐觉得这姑娘得口音很像一位故人,只是自己一时间想不起来。
于是,蒋红英就随口问了一嘴:“姑娘哪里人啊?”
小姑娘直言自己是大别山新县人,本来只是想和小姑娘谈谈过往,解个闷。
但一听这小姑娘说起“大别山”,蒋红英埋藏在记忆深处那段关于大别山的回忆,如同浪潮般再次涌现在蒋红英的脑海里。
压抑在心底某个执念,在这一刻,似乎又破土而出了。
抱着一丝侥幸,蒋红英开口问小姑娘认不认识一个叫做赵基生的人,没想到小姑娘瞪着大眼睛,很是惊讶地打量起了蒋红英。
小姑娘有些激动地说自己的爷爷就叫赵基生,自己是他的孙女,叫赵桂兰。
然后十分激动地和蒋红英说自己地爷爷也是个老红军,小姑娘说起自己爷爷在家里时常和后辈说起自己当年的从军生活。
蒋红英稳了稳心神,问小姑娘有没有爷爷的照片。
小姑娘从口袋里拿出全家福,当蒋红英看到照片的那一刻,悬浮的心慢慢沉了下来。
思念的情绪在这一刻喷涌,泪水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不是同名同姓,也不是身形相似的人……
照片上的那位老红军,就是与自己曾经苦苦寻觅、失散多年的前夫赵基生!
再相逢:与君续前缘
小姑娘见哭成泪人的蒋红英,一时间不知所措,于是小心翼翼地开口询问蒋红英是不是认识自己的爷爷。
蒋红英拂去自己的眼泪,缓缓开口:“回去问问你爷爷,问他还记得蒋红英吗?”
虽然赵桂兰还不知道这位老妇和自己的爷爷究竟有什么一层关系,但看老妇哭成那个样子,断定两人肯定是关系匪浅的故人。
于是,赵桂兰也不含糊,直接给远在大别山新县的爷爷寄去一封家信,信中就和自己的爷爷提及了蒋红英,还附赠上了一张蒋红英给的照片。
接到信件的赵基生,看到“蒋红英”的照片,眼眶微红。
后来,在赵桂英的带领下,蒋红英又一次回到了承载她一生辉煌与快乐的地方。
蒋红英和赵基生相见的那一刻,两人紧紧地握着彼此的手,相顾无言。
但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初遇时,两人还是生涩懵懂的少年;失散时,两人还是新婚夫妻;重逢时,两人早已经成了发色雪白的耄耋老人。
阔别了五十多年,相爱之人再次相聚,在场的子女们也都哭成了“泪人儿”。
原来,不仅仅是蒋红英在苦苦地寻找着赵基生,赵基生也一直在寻找着蒋红英。
但因为赵基生母亲着急抱孙子,加上一直没有妻子蒋红英的消息,赵基生迫于无奈便按照父母的意愿娶了妻。
随后就是生了孩子,一晃眼,几十年的光阴便过去了,因为两位老人的配偶都已逝世多年,都是孑然一身,所以,双方子女都有意愿撮合两位老人。
于是,在子女的安排下,两位老人又开始走到一起。
蒋红英和赵基生的事迹一下子便传成了佳话,当地政府也都知道了两位老人的故事。
1994年3月25日,在当地民政局以及村民的见证之下,工作人员亲自为两位老人办理了结婚证。
随后,蒋红英和赵基生的故事也被刊登上了报纸,昔日队友纷纷认出两人。
此前因为无法证明红军身份的蒋红英也在一个个队友的认证之下,被颁发了“红军失散人员证明”,恢复了自己作为红军的身份。
在如今讯息便利的时代,我们很难切身体会到在那样一个年代寻找一位故人有多么艰难。
蒋红英和赵基生为了革命事业,为新中国的事业倾尽所有,与爱人历经别离、尝尽相思苦。
在那个年代,为了革命事业,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不在少数,有些人经历生离,有些人经历死别,能像蒋红英和赵基生一样能再次重逢的,实在少之又少。
也是因为两人对彼此坚定不移的爱,终于得到了命运之神的眷顾,战乱使得爱人失散,但爱可平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