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民办本科高校温州商学院以 “年薪 25 - 90 万,安家费 40 - 190 万” 的优厚条件广纳顶尖人才。在众多求职者中,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彭辉在投递近 60 份简历后,选择入职这所高校。此消息一出,瞬间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不少网友认为彭辉浪费了北大学历,为追求金钱放弃了学术理想;还有人觉得他上学期间职业规划欠佳、论文发表不足,才致使从 “985、211” 高校的光环跌落至民办高校,社会地位似乎一落千丈。然而,时间来到快一年后的今天,彭辉面对记者,坚定地表示自己并不后悔这个选择。

彭辉认为,单纯抽象地讨论北大博士应走怎样的职业道路,而不结合个人实际情况,毫无意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是他的择业准则。尽管平台有所降低,但薪资大幅提高,达到公办院校的两三倍。在他看来,学术理想固然重要,但保障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质量同样不容忽视。而且,他并未放弃学术理想,只是不再执着于卷入论文和学术名利场的漩涡,而是希望能静下心来,撰写对自己有意义的文章。


彭辉坦言,自己拿着税后三十五六万元的年薪,觉得这个选择并不亏。他算了一笔账,自己在温州商学院 10 年的收入,抵得上很多公办普通本科教师 20 年以上的收入。即便未来可能面临一些未知风险,当下可观的收入也让他有了足够的底气。

他还提醒大家,不要自视甚高,认为身为北大博士就理应优越;也别陷入自我贬低的悲惨叙事,觉得入职民办高校就低人一等、可怜兮兮。“世事无常,一切都在变化,只有对自己的认可是我们在这个时代唯一能抓住的稳定存在。”

彭辉也对一些营销号断章取义的做法表示不满。这些营销号将他的故事配上悲惨音乐,营造出 “读书无用”“怀才不遇” 的氛围。他强调,大家应多了解真实情况,切勿听风就是雨。他觉得自己作为大学教师,即便身处民办本科高校,也并未低人一等。

在彭辉的故事被广泛讨论后,不少年轻学者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选择。一位来自南京大学的青年教师李然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彭辉的选择让我意识到,我们这一代人或许正在打破‘学历必须匹配平台’的固有思维。”事实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开始流向非传统意义上的“顶尖”机构,他们更看重实际回报、工作自由度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方式。


彭辉本人则在适应新环境后,开始了他的新研究计划。他不再疲于应付核心期刊的发表压力,而是转向更具实践意义的区域经济研究,并尝试将学术成果与温州本地产业结合。他说:“以前写论文是为了职称,现在写文章是为了解决问题,这种转变让我找回了学术的初衷。”

当然,争议并未完全消失。仍有部分学者坚持认为,顶尖学府的博士应当投身于更具影响力的学术机构,否则是“教育资源的浪费”。但彭辉的回应很平静:“学术的价值不该由平台决定,而应由实际贡献衡量。如果我的研究能对哪怕一小部分人产生积极影响,那就足够了。”

这场讨论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它确实折射出当代青年在职业选择上的多元价值观。当“稳定”“体面”不再是唯一追求,当高学历人才开始勇敢走出传统赛道,我们的社会是否也该重新定义“成功”?

用真实的记录,笔者要为那些平凡和不凡发声!我们相信,真实故事,更具说服力,更感动人心。更多资讯请关注:艺飞说!

#时事热点我来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