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4月18日,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在曼谷宣布,缅甸军政府与反对派“民族团结政府”(NUG)已同意延长因地震而达成的临时停火安排,为灾区援助争取更多时间。然而,这一看似令人宽慰的“共识”,在缅甸战火不断、军民对立激化的现实面前,几乎注定是脆弱的表象。



要知道,这并非缅甸第一次“临时停火”。从2021年政变至今,缅甸军政府已多次在外部压力下以“人道主义”为名宣布短暂停火,但每次都不过是战略性喘息:一方面借机重整军力,另一方面借助所谓“救援合作”塑造国际形象。而反对派同样清楚这场“暂时和平”不过是权宜之计,根本无法解决国家碎片化、族群武装化、治理真空化的深层问题。因此,当前这场延长的停火,更像是一场被现实绑架下的无奈妥协,而非任何实质性和平进程的起点。

当前停火的导火索是3月28日缅甸强烈地震,造成至少3700人死亡、5000人受伤、超过100人失踪。面对如此规模的自然灾难,任何正常国家都会动员全体资源进行救援与安置,然而缅甸政府却第一时间将“禁令”指向反政府武装,宣称其不得攻击政府部门,否则将“采取必要措施”。这一声明不啻于将灾后援助军事化、安全化,将天灾硬生生转化为政权合法性的加固工具。



与此同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估算的250万吨瓦砾清理量,仅凭政府力量根本无法完成。国际援助若想顺利进入灾区,必须借助当地社群与反对派控制区域的通行保障。在这一点上,反政府武装的停火声明虽然同样带有政治目的,但其对人道援助的配合程度往往高于军政府。原因无他,这些地方本就是其控制地带,民众的生存与其命运紧密绑定。但可悲的是,国际社会至今仍普遍承认军政府为合法代表,限制了援助渠道的灵活性。

安瓦尔试图调动东盟资源打破这一僵局,其诚意无可否认,但东盟“非干涉内政”原则的结构性掣肘,注定令这场调停注定止步于“劝说”而非“施压”。更何况,他信作为此次安瓦尔派驻的“非正式东盟顾问”,在缅甸事务上并无实质影响力,其更多象征泰国与马来西亚对缅“共管意愿”的表达。但正是这种模糊不清的协调结构,使得缅甸军政府得以继续操弄外交语言、打时间差、分化调解力量,以拖待变、以谈避责。



缅甸当前的局势,正滑向某种“长期内战-灾害人道主义-区域安全外包”三位一体的灰色结构:战争没有胜者,援助被武装劫持,政治博弈失去焦点。若东盟不能在“五点共识”上拿出真正的问责机制,那么所有调停努力都将只是舞台表演。

最令人担忧的并非缅甸停火失败,而是这种“失败的和平努力”逐渐成为国际常态,从而掩盖了真正的危机本质:这是一个被政变摧毁的国家,在国际社会犹疑与区域联盟软弱中慢性死亡。而所谓“人道援助”不过是墓志铭上的善意雕饰。

和平,不是用来交换筹码的,也不是政治合法性的工具。缅甸人民值得真正的和平,而不是一次又一次由地震换来的短暂停火协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