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建成。值此67周年之际,如去特以此小文追思。


人民英雄纪念碑

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被称为共和国的定国神针、镇国法器,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纪念碑,建造过程历时八年,动用了中国最顶级的建筑、绘画、雕塑艺术家和文史专家。

纪念碑的核心是碑体和碑文。根据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在《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一书的研究,“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字碑题,毛主席共写了三幅,并交代工作人员,说哪幅可用、要多听专家们的意见,说也可以从这三幅字中选一些可取的字重新编排,如果有必要、还可重写。

有说法称,现在纪念碑上的八个大字,就是工作人员征求专家们的意见后,从三幅字中取出个别字重新编排的,虽然不是取自一幅,但仍不失毛主席的书法神韵。持这种说法的人说,毛主席的手书的第一个“人”字,就与纪念碑上的“人”字有所不同。

但北京画院2009年出版的《开篇大作》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该书引用当时亲身参与此项工作的解长贺先生的话说,“毛主席只写了两幅,他自己也拿不准用哪一幅,讨论未果,最后大家请来了当时北京地区的书法家魏长青,请他来审定,他否定了拼合的办法,说这样做气脉就断了。”

魏长青先生以金石篆刻在京城享有盛名,创立了琉璃厂老字号“萃文阁”;他的两位弟子徐焕荣和李文新也都参与了纪念碑的部分建设工作。综合来看,解先生的说法似乎更有道理。


毛主席题字


纪念碑碑题

纪念碑碑文内容是: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这是毛主席亲自撰写的;仅用114个字,写完了中华民族百余年的艰辛奋斗历程,写尽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压迫、被奴役的屈辱史,写全了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前仆后继的拼搏牺牲!

关于碑文,梁思成的回忆是这样的:“考虑到‘碑文’只刻在碑的一面,其另一面拟请主席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后来彭真又说周总理写得一手极好的颜字,建议‘碑文’请周总理手书。”

总理的书法浑厚、凝重,严谨大方而又富于变化。确定“周恩来手书碑文”后,为了写好碑文,他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一遍碑文。从1955年9月初到9月中旬,前后写了40多幅,最后从中选出2幅自己满意的交给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

当总理来到工地,拿出自己写的碑文征求纪念碑设计处处长刘开渠的意见时,刘开渠大师说:“从前只看过您的题字,还没有看到您写这么多、这么工整的书法作品。”

毛主席“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题词,放大后、边缘的飞白和毛刺,也是刘开渠亲自修饰后,才交于石工勒石作业的。

主席的题字和总理的碑文底稿确定后,接下来又确定了主席的八个大字采用阴文尖底,总理写的采用阴文圆底。八个大字由军委测绘局1205工厂的周永兴等人放大,工艺美术家邱陵参与了镏金字的放大工作,镏金工作由北京市手工合作总社监制,合作总社下属的第一五金生产合作社于1955年10月开始施工并完成。


周总理写的碑文


纪念碑碑文

接下来遇到的难题是:怎样将题字放大?主席的题字是写在信笺上,每个字只有两寸左右,要刻在碑心石上需要放大20倍,其中一个“永”字就有两米多高。

当时先是用幻灯机投影放大,按照光影把字描下来;但当时的技术水平有限,打出来的幻灯片模糊不清,仅笔画的界限有一尺多宽。要在这一尺宽的界限中划出一条线来,需要重新勾模;勾模的字样,缺乏墨迹的神韵。

魏长青研究了毛周两位的书法,“主席写的是唐怀素,总理早年是学习颜书的”,这是二位伟人书法风格的“根”;根据这个“根”,他亲自勾模,照相缩小后再与原墨迹相比较,几乎无法分辨时,才通过。

再下来的问题是,还是一样非常难啃的“硬骨头”:纪念碑碑心石是从山东青岛运来的一块巨型花岗岩,优点是石质坚硬、不易风化,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石头内含大量的“石英石”颗粒,硬度高达七度,用传统办法根本无法雕刻。

这个时候,魏长青再次拿出主意:用胶皮覆盖在碑体上,将要雕刻部位的胶皮挖掉,形成“阴文”轮廓,然后用高压喷射矿沙往花岗石上“打”,打出一个个边缘整齐的大字;然后以铜为胎,经过烧银、镏金,以铜钉固定在石槽中,再以水泥灌缝。

就这样,整个碑题、碑文的工作才算得以完成;这个分碑题、碑文,共用黄金130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