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 周舒义、平生
刷手机或能预防认知衰退
《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ur)4月14日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发现,对于50岁以上的成年人,经常使用手机等数码设备可能与认知衰退风险降低有关。目前尚不清楚是刷手机本身能预防认知衰退,或者仅仅是认知能力更强的人会更多使用新技术。但研究人员表示,这一结果似乎有悖于数字设备让人变“傻”的普遍担忧。
数字化浪潮几乎在一夜之间席卷了田园牧歌的泥墙青瓦,首当其冲的那一代人已经到了需要担心痴呆症的年龄。智能手机、搜索引擎、社交网络……这些发明带来便利,亦引起担忧——数字科技会不会让人变“傻”?“数字痴呆症”假说认为,频繁接触数字技术会损害认知能力,使老年人的痴呆症发病率上升。
研究人员分析了57篇已发表研究,这些研究涵盖了全球411430名成年人使用数字技术的情况,他们的平均年龄为68.7岁,并且都接受过认知诊断或测试。结果并没有发现支持数字痴呆症假说的证据,恰恰相反,分析表明使用电脑、智能手机、互联网或其组合,与认知障碍风险降低有关。在排除人口统计、社会经济、健康状况以及其他生活方式因素后,这一效应依然显著。目前尚需进一步研究来解释上述发现,不过研究人员猜测,或许其中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认知能力强的人更可能拥抱科技,而数字技术也能带来认知方面的益处。
“我们认为三个‘C’很重要:复杂(complexity)、联系(connection)和代偿(compensatory)。”作者解释说,数字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参与复杂事务,增强社交联系,这似乎对认知能力有益;技术本身也能弥补认知能力下降,让使用者更轻松地完成日常任务,例如使用手机导航、设置提醒事项。
研究人员指出,数字技术的利弊取决于使用方式。“像看电视那样使用数码设备——无论精神还是身体,都处于久坐不动的被动状态,就不太可能带来益处。相反,电脑和智能手机也能激发思维,提供社交联系,成为生活中的帮手。后者据信对认知能力有益。”
相关论文: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2-025-02159-9
滥用CT或导致5%新增癌症病例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已成为临床医学不可或缺的诊断工具,但其带来的辐射风险也不容忽视。4月14日发表于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一项研究显示,2023年美国6200万名患者进行的CT检查预计会导致约10.3万例癌症;如果继续维持当前的CT使用和辐射剂量水平,CT相关癌症最终可能会占到每年所有新发癌症病例的5%。
CT成像过程中,X射线穿透人体形成图像,电离辐射可能影响DNA等生物大分子,导致细胞损伤、基因变异。虽然单次CT扫描所带来的风险微乎其微,但对于需要多次重复检查的患者,高辐射剂量可能会增加癌变风险。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从美国20个州143家医院和门诊机构收集的CT检查数据。他们通过蒙特卡洛辐射传输模拟,结合检查技术参数和患者体型,估算了每次CT检查中18个人体器官的辐射吸收剂量,据此预测18种特定部位癌症的超额终身危险。
据估计,2023年美国共有6151万名患者接受了约9300万次CT检查,其中257万名儿童接受了约306.9万次CT检查,5894万名成人接受了约8993.1万次CT检查。CT检查频次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在60至69岁人群中达到峰值。研究排除了患者生命最后一年的CT检查,因为这些检查不太可能导致癌症。
结果显示,2023年美国的CT检查预计导致102700名患者在一生中罹患癌症,其中成人93000例,儿童9700例。成人最常见的癌症是肺癌、结肠癌和白血病,主要来自腹部和盆腔CT扫描;儿童最常见的癌症是甲状腺癌、肺癌和乳腺癌,主要来自头部CT扫描。1岁以下儿童CT诱发癌症的风险最高,是其他年龄段儿童的10倍,风险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但由于成年人的CT检查频次更高,所以他们的总体风险更高,特别是50至59岁人群。
“美国CT使用量巨大,如果不改变目前的做法,未来可能会出现许多癌症。”论文作者、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放射科医生Rebecca Smith-Bindman说,“CT扫描(带来的癌症风险)与饮酒、体重超标等重大风险因素相当。目前CT辐射剂量上下限差距不可接受,有些患者接受的剂量过大。”研究人员指出,某些CT检查意义不大、存在滥用,例如针对上呼吸道感染导致的咳嗽,患者可以减少这类CT检查来规避风险。
未参与研究的专家则强调,相对于9300万次CT检查,10万例癌症并不多——“这相当于每次CT检查会使终生癌症风险上升约0.1%。”事实上,美国人一生中有40%的几率罹患癌症。此外,研究采用的风险模型主要基于日本原子弹爆炸幸存者等辐射暴露人群的历史数据,“这些估算都是间接的,因此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我想说,如果医生建议你做CT扫描,最好还是去做。”
相关论文:
https://doi.org/10.1001/jamainternmed.2025.0505
剑桥团队称发现外星生命的“最有力证据”,遭强烈质疑
英国剑桥大学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4月17日在《天体物理学快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发表论文,声称在太阳系外行星K2-18b的大气中,发现了外星生命活动的“最有力证据”。这遭到了其他研究人员的强烈质疑。
K2-18b的假想示意图 | ESA/Hubble, M. Kornmesser
K2-18b距离地球124光年,质量约为地球的8.6倍,体积约为地球的2.6倍。在这项研究中,Nikku Madhusudhan等人利用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的数据,对K2-18b的大气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该行星的大气层中存在二甲基硫醚(DMS)和二甲基二硫醚(DMDS)的“化学指纹”,其浓度比地球高出数千倍。在地球上,这两种硫化物主要来源于海洋浮游植物。据剑桥大学的新闻稿称,上述结果是迄今太阳系外行星可能存在生命的“最有力证据”。
“这不是强有力的证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天文学家Stephen Schmidt说。亚利桑那大学的天体生物学家Tessa Fisher则更为直截了当:“这几乎可以肯定不是生命。”
质疑并非没有理由:首先,K2-18b表面是否存在水仍然是个疑问。此前研究表明,K2-18b表面环境并不适合生命生存,很可能是一颗了无生机的“迷你海王星”。其次,DMS/DMDS并不一定确切存在,观测到的信号很可能其实是背景噪声。Schmidt等人分析了剑桥团队的数据,认为观测结果“相当嘈杂,任何报告的特征仍然可能只是统计波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的天文学家Laura Kreidberg揶揄说,剑桥团队的观测结果“真正突破了韦布望远镜的极限”。最后,就算真的存在DMS,说服力也很有限,因为DMS其实可以通过非生命过程产生。
英国开放大学的行星科学家Jo Barstow表示:“我对任何与生命证据相关的主张都持怀疑态度,这并非因为我认为外星生命不存在,而是因为对于如此意义深远的发现,举证责任必然非常、非常高。我认为这项最新研究并未突破这个门槛。”
相关论文:
https://doi.org/10.3847%2F2041-8213%2Fadc1c8
快走可降低43%的心律失常风险
4月15日发表于《心脏》(Heart)的一项研究表明,快步行走可能与心律失常的总体风险降低43%相关。这一效应在女性、60岁以下人群、非肥胖人群和患有长期疾病的人群中最为显著。
研究人员从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调取420925名平均年龄为55.8岁的参与者的数据,分析不同步行速度的健康影响。慢速步行定义为每小时步行不到4公里;中等/平均速度步行定义为每小时5-6公里;快速步行定义为超过每小时7.5公里。
总体而言,27877名参与者(略高于6.5%)报告步行速度较慢;221664名(53%)报告步行速度中等;171384 名(41%)报告步行速度较快。在平均13.7年的随访期内,36574名(9%)参与者出现心律失常:23526人出现房颤,19093人出现其他心律失常问题,缓慢性心律失常5678例,室性心律失常2168例。
在考虑了可能产生影响的背景人口统计和生活方式因素后,结果发现,与慢速步行相比,中速或快步行走与所有心律异常的风险显著降低相关,分别降低35%和43%。中速或快步行走时间越长,效果越显著。报告步行速度较快的参与者更有可能是男性,并且往往生活在较为富裕的地区,生活方式更健康。他们的腰围也更细,体重更轻,握力更强,炎症活动水平也更低,慢性疾病更少。
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因此无法得出关于因果关系的确切结论。研究人员也承认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步行速度来自加速度计测量,而非原始数据;英国生物样本库本身会引入一定的人群偏倚;并且参与者的年龄和种族背景并不广泛。
相关论文:
http://dx.doi.org/10.1136/heartjnl-2024-325004
实验室培育大块人造鸡肉,5到10年内上市
日本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模拟血管循环系统的装置,能够利用细小的中空纤维将氧气和营养物输送至鸡的肌肉细胞,并成功在实验室中培育出一块长7厘米、宽4厘米、厚2.25厘米、重达11克的鸡肉。相关论文4月16日发表于《生物技术趋势》(Trends in Biotechnology)。
新技术能更好地模仿传统肉类的结构和质地 | Shoji Takeuchi,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在此前研究中,实验室培育肉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是,仅靠扩散,难以将足够的营养和氧气输送到较厚组织中的肌肉细胞。因此,人造肉往往只能培育类似肉糜的小块肉,组织厚度通常被限制在1毫米以下。
“我们使用了半渗透中空纤维,它能模仿血管向组织输送营养。” 论文通讯作者、日本东京大学的Takeuchi Shoji说,“这些纤维已被广泛用于家用滤水器和肾病患者的透析机。令人兴奋的是,它们也可用于制造人造组织,甚至可能在未来制造整个器官。”
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 | Shoji Takeuchi,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研究人员构建了一种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HFB),该反应器将活细胞固定在凝胶中,并通过穿过凝胶的50根细小半透纤维向细胞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此外,他们还制作了机器人辅助组装系统,可制造1125根纤维的HFB,并利用鸡成纤维细胞(构成结缔组织的细胞)培育了重达10克以上的整块鸡肉。
Takeuchi说:“我们的技术能够改善人造肉的质地和风味,从而加速其商业化可行性。除了食品领域,这一平台也有潜力用于再生医学和软体机器人技术。”
目前,这种系统中的中空纤维在肉块“长成”后仍需人工去除。但科学家们正致力于用可食用材料制成的纤维取而代之,这种纤维可以留在肉中,用于改善肉的质地。Takeuchi表示,如果资金充足,基于这一方法的产品有望在5到10年内面市。产品价格起初可能会高于传统鸡肉。“不过,我们正在积极开发规模化的系统,如果成功,预计成本会随着时间推移大幅下降。”
相关论文:
https://doi.org/10.1016%2Fj.tibtech.2025.02.022
哈佛“硬刚”特朗普后续:冻结22亿美元经费,威胁剥夺免税资格、禁止国际招生
4月14日,哈佛大学校长艾伦·M·加伯在向全校人员发出的公开信中说,校方“不会牺牲其独立性,不会放弃宪法赋予的权利”,拒绝了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多项整改要求。
几小时后,美国政府宣布,冻结给哈佛的22亿美元拨款和6000万美元项目合同款项。假如哈佛继续“抗命”,可能还将危及正接受“审查”的60多亿美元联邦经费的拨付。
部分高校对哈佛立场表示支持。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克里斯托弗·艾斯格鲁伯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普林斯顿大学与哈佛大学站在一起。”斯坦福大学校长乔纳森·莱文和教务长珍妮·马丁内斯也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他们全力支持哈佛大学。
4月15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帖称,他正在考虑是否寻求终止哈佛大学的免税资格。他强调说,“免税地位完全取决于其是否符合公众利益”。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在记者会上再次强调哈佛大学违反了《民权法》中的反歧视条款,并表示特朗普希望哈佛大学就所谓的“校园内发生的针对犹太裔美国学生的反犹太主义”道歉。根据美国法律,大多数大学以及慈善机构等非营利组织免征联邦所得税,因为“其组织或运营主要是为了慈善、科学、教育或类似目的”。但如果其运营超出既定宗旨,免征联邦所得税的地位可能会被撤销。BBC认为,失去税收豁免可能会使哈佛大学每年损失数百万美元。
4月16日,美国国土安全部长克丽丝蒂·诺姆在当天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说,她要求哈佛大学在限定日期前提交外国学生签证持有者的“非法和暴力活动”信息。如果哈佛大学不能完全遵照要求执行,将失去国际招生和访问学者的项目资质。诺姆指责哈佛大学“对反犹主义屈膝,助长极端主义暴乱,威胁到美国国家安全”。她同天还宣布,取消向哈佛大学提供合计超过270万美元的两笔拨款。4月18日,特朗普政府表示,已要求哈佛大学提供过去十年来的外国资金及部分外国关系的记录。
面对资金要挟,哈佛大学近日发表声明说,校方已着手制定应对“一系列财务状况”的应急预案,包括“评估推进其学术和研究重点所需资源”。哈佛大学有意发行至多7.5亿美元应税债券。2024财政年度结束时,哈佛大学未偿债务为71亿美元。新发债券后,校方债务预估将达82亿美元左右。(央视新闻)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任何形式的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摘编。转载授权请在「返朴」微信公众号内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