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六代机”去年底一股脑全部现身,引爆全球并不为过,作为老牌军事强国的美国验证机类型倒是不少,但是真正能算得上接近量产化的机型从未曝光过任何一张照片,作为后来者的中国,凭借奋起直追的后发优势,一口气整出两款“六代机”,任谁都要刮目相看,甚至是不可置信。
其实在新一代战机预研阶段,官八股文就已透露出不少的信息,至少六到八款缩比验证模型,其中至少三四个版本起飞低空验证,一开始多数人都没太在意这些信息,预研阶段,各种气动构型的验证机以缩比模型的方式飞行检验太正常不过,谁知道真家伙何时能真正的升空?即使是强如美国都没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六代机”,处于紧跟阶段的中国理论上还有一段时间,只是谁都没想到,这次我们占了先机,而且是一口气升空两款气动构型的“六代机”。
随着国际格局的深刻影响,南北两款机型的清晰度和试飞频率正在快速跌进,相互之间似乎在较着劲,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架势让国内军迷直呼过瘾,目前北边“六代机”也出现了较为清晰的腹部照,腹部弹仓没多大的疑问,侧弹仓也已隐约可见,尾部二元矢量喷管也没多大的疑问。
而在此之前的南边“六代机”其实早已有高清腹部照,甚至连背部照都能看到一个大概,但这其中有一个细节,那就是座舱布局的问题,笔者一开始根据座舱后半段接近封闭,横向较为宽阔构型分析是并列双座型,后续多数试飞照也大致印证了这一分析没多大的问题,但是比较没有官方实锤。
直到昨日央视军事视频画面中出现了1:144的缩比验证模型,并列双座的布局清晰可辨,已经没什么疑问可言了,与之前的判断完全吻合。
腹部弹仓也是清晰可见,与早期AI增强后分析的弹仓结构完全一致,中间是类似歼-20的大弹仓设计,两侧还各有一个尺寸较小的弹仓,但就这样其尺寸也不小,如此一来,侧弹仓属实是没什么必要性了,四个尺寸不小的弹仓设计,导致后起落架的设计只能按照歼轰机的类型来设计,纵列双轮布局,这样设计的目的直白点就是为了给腹部弹仓腾出空间。
这也导致不少人误以为这是歼轰类型的,但在六代机现身之前,总设计师就不断的提及,未来空战模式早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再过分强调近距缠斗模式,更多的是依靠自身强大的态势感知能力、更强的AI智能化水准来实现先敌发现,先敌攻击,反正意思就是这么个意思,能明白就成了,言而简之,就是全向隐身化,高度智能化和超视距攻击能力,因此弹仓的大小和携弹量确实较为关键。
但从新近出现的试飞视频而言,很多人直呼万万没想到,转弯的时候,似乎就是一瞬间的事,由此看来,机动性并非想象中的笨拙,甚至可以称得上是灵巧。
顺带最后说一句最为重要的,画面中提及的是验证战斗机,战斗机的属性已经明确了,证明了之前的判断是正确的,验证机倒是有些意外,不过歼-20一开始也是验证机的身份,等到正式的黄皮机现身,对比验证机的改动幅度并不是很大,起码气动构型是一致的,因此一旦决定投产,理论上气动构型和整机外观不会有太多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