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的小女儿,名叫叶卡捷琳娜,生于1986年。
这个名字跟俄国历史上一位女性大帝同名,应该不是巧合,因为这位“大帝”,正是普京的偶像。
“当十四岁的她穿越茫茫雪原赶赴俄国的时候,世间无人能够想象到这段旅程竟会如此漫长而卓越,即便是她自己也未曾预料到。”
《通往权力之路:叶卡捷琳娜大帝》结尾的这句话,不免让人想起《百年孤独》开篇那句话:“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叶卡捷琳娜大帝的一生不满70年,但是在有限的人生里,她实现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同步提升,在其波澜壮阔的人生中,不乏各种挫折与无奈,尤其是感情的缺失,让她的一生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百年孤独”。
1
一个女人的上位史
无论在什么时代,一个女人上位总比一个男人上位简单——这是一部分人的看法;同样,无论在什么时代,一个女人上位总比一个男人上位困难——这是另一部分人的看法。
翻译一下的话,就是:女人容易凭借男人上位,因为她是女人,而男人只需要靠自己上位,因为他是男人。
叶卡捷琳娜的上位,自然也离不开男人——没有男人,她就不会生下皇子,进而保住自己的皇后之位甚至太后之位,没有男人,她就不会拥有自己的政治势力以及铁杆盟友,顺利夺取皇位。
男人既充当了她的情人,也充当了她的鹰犬,她的左膀右臂。
但是,抛开“男本位”叙事,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叶卡捷琳娜自身的能力,不难发现,假如她不是男人,也许更容易成功上位。
先来看看她的上位历程——
1729年4月21日,叶卡捷琳娜出生,原名索菲娅·弗雷德里卡·奥古斯塔。
1744年1月,受俄罗斯女皇伊丽莎白一世邀请赴莫斯科联姻。之所以选择她,因为她是女皇的外甥女。同时许下诺言:“她要嫁的不是一张脸,那张脸英俊与否都不重要,因为她要嫁的是一个帝国的继承人。”
1744年6月28日,受洗成为东正教徒,并在受洗时以俄语宣誓,赢得宫廷好感,改名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芙娜。
1745年8月21日,与皇储彼得三世成婚,婚后遭冷暴力,让叶卡捷琳娜婚后多年都一直是处女。而彼得三世痴迷军事游戏,公开与情妇调情。
1754年9月20日,与情人借种成功,生下“皇子”保罗,但伊丽莎白女皇立即抱走孩子,叶卡捷琳娜被边缘化。
1761年夏,秘密结交近卫军军官格里高利·奥洛夫,并借助外交官别斯度捷夫等权臣组建政治同盟。同时,帕宁认为要废掉彼得,扶保罗上位,叶卡捷琳娜假意附和:“我更愿意做沙皇的母亲,而不是妻子。”实际上,她根本不愿臣服于自己的儿子,她的野心在于亲自坐在皇位上。
1762年1月5日,伊丽莎白女皇去世,彼得三世继位。其亲普鲁士政策引发贵族不满,包括终止七年战争、削减东正教会特权等。
1762年6月28日。叶卡捷琳娜联合帕宁、奥洛夫兄弟等发动政变,近卫军宣誓效忠。彼得三世宣布退位,为期六个月的统治结束。7月6日遭暗杀,对外宣布死因是“疝气引发的中风”,但很多人怀疑为勒死或毒死。
1762年9月22日,举行加冕典礼,正式登基称帝,宣布废除彼得三世改革,恢复贵族与教会特权以稳固权力。
从嫁到俄国到正式登基,历经18年,这18年里,至少有10年是形婚,是在守活寡。直到1751年,她遇见了萨尔蒂科夫。
他们俩迅速陷入爱河,并且于1752年成功发生关系——“叶卡捷琳娜爱着萨尔蒂科夫,这个男人也指天发誓自己同样爱着她,还把她七年没有破处的婚姻甩到一边,引领着她品尝到了性爱的美妙。”
对于彼得来说,他自己整天跟情妇厮混,他并不在乎叶卡捷琳娜也有情人,虽然他照样会公开羞辱她。
同时,对于叶卡捷琳娜的婆婆——老女皇伊丽莎白来说,谁当皇子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有一位皇子,哪怕这个皇子不是彼得的“种”。就像“非遗电影”《让子弹飞》里县长夫人那句台词似的——谁当县长不重要,我只要当县长夫人。
对于叶卡捷琳娜自己来说也是如此,她一开始就想凭“继承人夫人”上位,但当上“继承人夫人”之后发现这个位置也不稳——毕竟一个10年不碰自己的“继承人”,完全可能在某个时间“顺手”换掉她这个“继承人夫人”。所以,皇子的出生不仅是老女皇的需求,更是叶卡捷琳娜自己的需求,从此之后,她才可以不必非要绑定“继承人夫人”,而是有了新的身份——未来继承人的母亲。
但,这就稳了吗?
显然不是,叶卡捷琳娜经历了十年的心理创伤后,显然有了PTSD,所以,她深知命运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掌握在自己手里最好的方式,就是掌控权力,即,我既不想当皇后,也不想当太后,我就想当皇上。
回头看叶卡捷琳娜的这18年,她一直有着明确的目的,她的“出道”就带着明确的野心,如果没有彼得的无情和羞辱,叶卡捷琳娜的野心最多也只是停留在当“县长夫人”的程度,但是,彼得的作死不仅害死了自己,也逼迫叶卡捷琳娜不得不通过夺权保护自己。
世界上没有比夺取皇位更具风险同时也更具回报率的事情了,所以,当叶卡捷琳娜决定走这一条路的时候,她就必然只能一条路走到黑。要么死无葬身之地,要么成就伟大。
2
拥有野心,但不能只有野心
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王团长有一句经典台词:“想到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那就是要做到。”叶卡捷琳娜想当大公夫人、想当皇后、想当皇帝,如果只停留在想的阶段,那她永远不可能当上。所以,我们要看她具体做了什么。
经常有人说,我们都是普通人,看名人传记有什么用呢?我们又当不了皇帝,当不了总统,当不了世界首富……
要我说,看名人传记,刨除看故事这一消遣性质的需求之外,另外一个关键之处就是,看名人到底做了什么,是什么让他成为名人的。
固然出身问题也是问题,但是出身问题不是唯一问题,毕竟,不是每个皇子都能当皇帝。皇帝要是有10个皇子,那要这10个皇子轮流执政吗?现实情况是,十个皇子,八个得死,剩下两个一个当皇帝,一个勉强给皇帝留一个“手足情深”的名声。
回到叶卡捷琳娜这里,我们就知道该看什么了,即叶卡捷琳娜有什么能力,以及这些能力是怎么来的,我们能从中领悟到什么,甚至学到什么?
跟名人学东西不是可耻的,名人与优秀品质这两个词也不是互斥的。
前文我们提到过,从得知要嫁给彼得的时候,当时还名为索菲亚的叶卡捷琳娜就已经下定决心当大公夫人。坚定的决心是第一步,而第二步就是,她到了俄国之后就立刻做出各种好儿媳的姿态,不仅学习俄语,还学习法语,并且还加入了东正教。
作为她的对立面,彼得大公则完全符合一个纨绔子弟、败家子的经典形象——跟情妇厮混、酗酒、打猎、跟士兵模拟打仗。中国也有一个爱好打仗并把自己差点打没了的皇帝叫朱祁镇,彼得在这一点上跟中国这位同行有相似之处。
不过,朱祁镇的幸运之处在于,在弟弟当了皇帝之后,又把皇位让给了这位混蛋哥哥朱祁镇。而彼得则没有这么幸运,他被叶克捷琳娜赶下台后不久,就被女皇的忠实的手下斩草除根了。
所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有决心干事是基础,但是,进一步则是狠得下心做事,或者,如果自己狠不下心,那就养一些能替自己狠下心做事的“善解人意”的手下。
进一步说的话,有这样的手下,也可以证明领导者的另一项能力:知人善用。
在《通往权力之路:叶卡捷琳娜大帝》中,作者用寥寥几笔对叶卡捷琳娜和彼得做过一针见血的对比:“彼得喜欢士兵、猎狗和酒精;叶卡捷琳娜倾向于阅读、交谈、舞会和骑马。”
或许会有人说,交谈、舞会和骑马就比士兵、猎狗和酒精高级吗?不都是玩物丧志吗?
明确地说,不一样。彼得所做的,都是纯粹的娱乐,并且伤身;叶卡捷琳娜做的则更偏向于社交,她通过各种社交活动结交了日后能给她各种助力的权贵。通过这一点,我们还可以看到,叶卡捷琳娜的又一优秀品质是,高情商。
在回到“学习”这个话题,我们看看叶卡捷琳娜是如何刻苦学习的——“在师从西蒙·托多尔斯基的同时,索菲娅还在奋力地学习俄语。每天的规定课时不能满足她的需要,她恳求延长自己的学习时间。索菲娅开始半夜就爬起床,举着课本和蜡烛,光着脚在冰冷的石头地板上走来走去,不停地默诵着俄语单词。”
因为半夜“偷偷学习”,叶卡捷琳娜得了感冒,并差点因此死掉。不过因祸得福的是,这件事让她立刻获得了民心,她的故事传遍了整个莫斯科——“外国来的这位小公主热爱俄语,为了尽快学会俄语她每天半夜里就爬起床,结果害得自己现在挣扎在死亡线上!彼得大公对俄国的冷漠和消极曾经令很多人感到恼怒,就在这短短几个星期的时间里,这场肺炎却让索菲娅赢得了很多人对她的喜爱。”
我们固然可以说,我们又不是公主,又不是王子,我们在怎么努力也当不上皇上,但是,有机会当皇上的可以通过努力去竞争当皇上,有机会在同阶层中脱颖而出的可以通过努力在同阶层竞争中脱颖而出。
谁都不是在争取一步登天,我们只是在同位置竞争中,争取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空间。
通过“学习”这一点,我们更可以加深一些对叶卡捷琳娜的印象——她是一个对别人狠也对自己更狠的人。
高情商同时又很狠心,这似乎矛盾的特质结合在同一个人身上时,就可以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让她既能够笼络人心、组成自己的核心政治团队,又可以拼尽全力提升自己,让自己具有极高的人格魅力和领导力。
在人格魅力这一点上,我们还可以通过叶卡捷琳娜与伏尔泰的“师生情”“忘年交”来窥其一斑。
“对于圣彼得堡这个刚在产后康复过来的脆弱的年轻女子而言,要想理解伏尔泰的哲学思想是需要花费一番工夫的,但是伏尔泰让这个过程变得轻松简单,他的讲述逗得这名女子不停地哈哈大笑。跟同时代的很多人一样,叶卡捷琳娜被伏尔泰给迷住了。她崇尚他彰显着人道主义的观点,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他一直在倡导宗教宽容主义;此外她还十分欣赏他对无处不在的愚蠢与浮华进行的批驳,他的陈述充满讽刺,甚至对宗教也表现出大不敬的态度。伏尔泰这位哲学家让叶卡捷琳娜学会了生存和欢笑,也教会了她如何治理国家。”
可更崇尚自由精神的伏尔泰与后期看到法国大革命把法国国王送上断头台的叶卡捷琳娜终究还是走上了对立面。1792年,叶卡捷琳娜下令没收《伏尔泰全集》,并在之后严禁任何有关法国革命的出版物。
她所推崇的开明专制,更关键的,还是落在了“专制”上,这个选择是复杂的,它跟俄国的历史息息相关,血的教训,让历代俄国君主懂得,对于俄罗斯,唯有权力集中,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全。
3
风流与孤独
在关于叶卡捷琳娜的众多兴趣中,风流韵事或情感八卦无疑是比较突出也比较特别的一点。很多人本能地对这种“桃色故事”感兴趣,而一位女皇的“桃色故事”似乎就更能引发人们心中的兴奋。
如果我们问一下deepseek叶卡捷琳娜有多少情人,它会告诉你有“10-12个”,而百度百科中则说是“据研究叶卡捷琳娜生平的学者巴尔杰涅夫统计,叶卡捷琳娜的情人有23人”。
在《通往权力之路:叶卡捷琳娜大帝》中则这样记载:“终其一生,叶卡捷琳娜统共有过十二个情人,登基前先后与上述三位交往过,自三十三岁起她在位三十四年,在此期间又拥有过九个情人。她曾深爱过其中的五位,波尼亚托夫斯基、奥洛夫、波将金、札瓦多夫斯基和亚历山大·朗斯科耶;萨尔蒂科夫、伊凡·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亚历山大·马莫诺夫这三位在她心中只激起过情欲,而非爱情;瓦西里奇科夫、西蒙·佐里奇和亚历山大·耶尔莫洛夫都属于草率的选择,很快便都遭到抛弃了;最后登场的普拉通·祖伯夫则另当别论。”
比起百度百科,似乎deepseek更为可信。
可能因为统计标准的不同,一些仅仅被用于偶尔的“鱼水之欢”的短期男宠,并未被归入情人的行列,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被明确记载并且比较固定的情人是12个,但是,实际上可能确实不止于此——如果放宽标准的话。
在叶卡捷琳娜的情人中,有3位对她的人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改变作用。第一位是她的“初恋”,即帮她生下皇子的萨尔蒂科夫,这是帮助她稳住皇后身份进而进位太后身份的关键。哪怕这位情人在其他方面毫无建树,但仅凭“借种”这一“贡献”,他都可以成为叶卡捷琳娜生命中不可或缺、不可遗忘的关键人物。第二位是奥洛夫,这位情人连同自己的兄弟以及其他大臣,帮叶卡捷琳娜夺权成功,并且“善解人意”地永绝后患,让叶卡捷琳娜彻彻底底地、稳稳当当地坐在了皇位上。第三位是波将金,这位情人不仅是她那个时代的名将,甚至放眼整个俄罗斯历史,他都是赫赫有名的名将,后来的著名战列舰波将金号,就是以波将金的名字命名的。
这里着重说一下波将金。他在位期间,因为自己“青春不再”了,所以,承担了一些给女皇物色新情人的任务。然而,他最厉害的是其军事能力,且他的功绩一直影响到200多年后的现在——他打下的克里米亚是当今俄乌冲突甚至国际关系的关键。
然而,就像中国的皇帝都自称孤家寡人一样,拥有众多情人的叶卡捷琳娜也觉得自己孤独,在《通往权力之路:叶卡捷琳娜大帝》中,作者这样说道:“在这些花瓶似的年轻男子身上,叶卡捷琳娜究竟在寻求什么?她曾表示自己寻找的是爱情,在《回忆录》中她写道:‘少了爱,我一天也过不下去。’然而,世间有千百种爱情,而叶卡捷琳娜渴望的并非仅仅只是肉体上的欢愉,而是来自对方的友情、温暖、支持和智慧,如果有可能的话最好再多一分诙谐。”
她曾深爱过她的丈夫保罗,但也正因为保罗,她受到了深深的伤害,这严重地影响了她对待感情的方式——“少女和少女时代的经历足以解释叶卡捷琳娜同男宠们的感情纠葛。十四岁那一年她被送到了异地他乡,两年后嫁给了一个存在心理阴影和生理缺陷的少年,在婚后九年里这个男人自始至终没有碰过她。她没有家人,父母双亡,三个孩子自出生起就被抢走了。日复一日,她深陷在对青春永驻的渴求中。时至今日,人们有了各种各样延长这一错觉的方法,然而在叶卡捷琳娜的时代人们对此无能为力。为了挽留住青春,叶卡捷琳娜试图通过年轻男子的爱来证明她的存在,必要的话她甚至可以接受虚情假意。当他们无法帮助女皇维持这种错觉的时候,或者他们,或者女皇自己便会终止这场哑谜,然后她又会同下一位情人开始一场新的哑谜。”
漫长的没有性也没有爱的婚姻,影响了叶卡捷琳娜对待感情以及情人的态度,但,即便如此,她的性格也算是正常,同时,也通过建立情人关系,她至少得到了一些肱股之臣。
当一个人拥有权力到了皇帝这种程度的时候,他在性方面的所谓风流,似乎也只能是仅供查阅饭后一笑了之的谈资,而非可以成为对他进行褒贬的“罪证”——哪怕这个人是叶卡捷琳娜,一个女皇。
只不过,更让我们感受到现实的绝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心理平衡)的是,就算有众多情人,贵为皇帝的人,也照样会情感缺失,照样会孤独啊。
4
何以大帝
古今中外,皇帝虽然是稀有工种,但放到全世界这个范围,放到整个人类史这个长度,其数量也算是够多的了。在众多皇帝中,能被冠以“伟大”的依然是稀缺物种。“大帝”这一称号,如果类比中国的皇帝的话,大概可以算是与“唐宋宋祖、秦皇汉武”齐名的档次。由此可见,作为一个女人,能从一个异国公主做到“大帝”,并且是俄国唯一的女大帝,唯二的两位大帝之一(另一位是彼得大帝),其成就自然很有说服力。
就拿本书作者的最后总结来给这位大帝盖棺论定吧——
叶卡捷琳娜是君主制时代一位无与伦比的人物,唯一有资格与她相提并论的欧洲女性君主就只有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
在俄国的历史上,无论在能力上还是成就上,她与彼得大帝都令罗曼诺夫王朝三百年里的其他十四位沙皇和女皇无法企及。叶卡捷琳娜还将彼得大帝留给俄国的遗赠进一步发扬光大。
彼得大帝让俄国拥有了一扇波罗的海岸边“面向西方的窗户”,在那里建造起了自己的都城,叶卡捷琳娜继续在黑海海域打开了拥有塞瓦斯托波尔和敖德萨这两颗明珠的另一扇窗户;彼得为俄国引进了工业技术和政府机构,叶卡捷琳娜带来了欧洲的伦理、政治和司法理念、文学、艺术、建筑、雕塑、医学和教育;彼得大帝创建了俄国海军,组建了一支曾挫败过欧洲精英部队的军队,叶卡捷琳娜为俄国建造了全欧洲最伟大的美术馆,以及医院、学校和孤儿院;彼得大帝剃去了大贵族们的胡须,截短了他们的长袍,叶卡捷琳娜则说服他们接受了预防天花的接种;彼得大帝将俄国建设成欧洲强国,叶卡捷琳娜进一步增强了俄国的实力,推动这个国家朝着文化大国的方向走去,在随后的一百年里这个国家滋养出加甫里尔、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鲍罗丁、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穆索尔斯基、格林卡、柴可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巴兰钦、季亚吉列夫等人,这些名家和他们的作品都成了叶卡捷琳娜留给俄国的宝贵财富。
由上文可见,叶卡捷琳娜在文治武功上取得了耀眼的成就,无论放在整个人类史纵看,还是在同时代进行横向对比,她都是无与伦比的优秀,完全无愧于大帝之称。
那么,这位大帝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呢?巧得是,不同于中国那位女同行为自己立的无字碑,俄国这位女皇真的给自己写了一篇碑文——
此处长眠着叶卡捷琳娜二世
生于1729年4月21日,斯德丁
1744年,她来到俄国,嫁与彼得三世。十四岁时她立下三道誓言,决意取悦自己的丈夫、伊丽莎白和这个国家,她从不错失任何一个坚守誓言的机会。十八年乏味孤独的生活让她得以进行大量的阅读。
继承俄国皇位后她一心希望对国家有所贡献,努力为臣民创造幸福、自由和繁荣的生活。
她宽宏大量,与人为善。她秉性敦厚,平易近人,宽容豁达,通情达理,性格开朗。她具有共和主义者的精神和一颗善良的心。
她随和友善。
她交友广泛。
她以工作为乐。
她热爱艺术。
她至死都认为自己是个善良的人,她至死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受人敬爱的人。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