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下半年,我国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策 —— 停止国际收养计划,禁止外国人随意领养中国孤儿。这一决定,为持续了 31 年的跨国领养计划画上了句号。

人们不禁要问:为何这项实施已久的政策会突然被紧急叫停?在政策大掉头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今天,就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一话题。

跨国领养从希望到隐忧

上世纪 90 年代,为了给那些无人收养的孩子寻找更好的归宿,中国开始实施跨国领养政策。从 2000 年到 2024 年,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八万名中国儿童被美国家庭领养。如果将欧美所有国家计算在内,这一数字更是高达数十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跨国领养被视为解决孤儿安置问题的有效途径,大量中国婴儿远渡重洋,前往陌生的国度开启新的人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跨国领养在执行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2023 年,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发生的一起诉讼案件震惊了华人圈。



一位出生于中国湖南的华裔少女,将她的美国养父母告上法庭。原来,从一岁被收养开始,她便遭受了长达十余年的非人待遇

三岁时,她被狗绳绑在金属柱子上,囚禁在狭小、恶臭的房间里,没有暖气、通风设备和基本生活设施,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甚至遭受生理和精神上的双重虐待。这一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它揭示了跨国领养背后可能存在的黑暗面。



左为养父母的房子,右为“地牢”

2013年,一位被西班牙夫妇收养的13岁中国女孩儿被抛尸荒野,经过调查,杀害中国女孩儿的正是她的养父母。

随着外公外婆相继离世,失去庇护的阿颂塔遭到养父母的残忍对待。为了谋取财富,养父母给她喂食大量安眠药后残忍杀害。

更令人发指的是,警方在养父电脑中发现了大量不堪视频,种种迹象表明,养父不仅觊觎阿颂塔的遗产,还存在严重的恋童癖。



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让人们对跨国领养的安全性产生了深深的质疑。曾经被视为美好希望的跨国领养,为何会演变成如此悲剧?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社会问题和人性黑暗?

跨国领养“幸存者偏差”

在讨论跨国领养问题时,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成功的案例。比如世界体操锦标赛女子全能决赛冠军摩根霍尔德,她是被美国妈妈在广西领养的中国弃婴,最终凭借自身努力成为世界冠军;东京奥运会 100 米蝶泳金牌获得者玛格丽特・麦克尼尔,被加拿大家庭收养后,在体育领域大放异彩;还有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在湖南长沙福利院领养的女婴,也被视为跨国领养的成功典范。

不可否认,这些案例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和希望,让我们看到了跨国领养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幸福的案例只是少数,属于 “幸存者偏差”。



在统计学中,“幸存者偏差” 是指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我们所得到的信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在跨国领养中,我们往往更容易关注到那些成功的案例,而忽略了大量不为人知的悲剧。

从正常的逻辑思维来看,即使是亲生子女,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也难免会有偏爱。而跨国领养中,收养家庭与被收养儿童之间不仅没有血缘关系,还存在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许多外国家庭本身已有三四个孩子,再领养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中国儿童,很难保证能给予其足够的关爱和照顾。



此外,长期以来,美国通过强大的文化输出,在许多人心中塑造了正面、善良的形象。这种文化渗透使得一些人对美国收养中国儿童的行为抱有过度乐观的期待,甚至将其视为纯粹的善举,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直到一系列丑闻曝光,人们才开始重新审视跨国领养背后的真相。

韩国的警示

近年来,两起重大事件的曝光,让人们对西方社会的道德底线产生了严重质疑,也让跨国领养的黑暗面更加凸显。

美国导演伍迪・艾伦的丑闻震惊世界。他的妻子竟是他的韩国养女,此外他还收养了十多个孩子,其中一些孩子命运悲惨,有的嗑药致死,有的感染艾滋。艾伦的行为,严重违背了伦理道德。



2024 年 1 月曝光的罗莉岛事件,更是将西方上层精英的丑恶行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球公愤,也让人们对那些被领养到美国的孩子的命运感到揪心。曾经追捧西方的人,在这些真相面前集体沉默,那些被送出国门的孩子,究竟面临着怎样的未来?



其实,韩国早在多年前就经历过类似的痛苦,并通过电影《芭比》向世界发出警示。该片讲述了韩国少女顺英与美国少女芭比之间超越国境的友谊,并揭开了隐藏在跨国领养这一国际制度背后秘密的故事。一对韩国女孩被叔叔卖给美国男子,本以为能去美国过上好日子,电影的最后,女孩挥舞着美国国旗,面带笑容踏上死亡之旅,这一画面令人痛心疾首,也深刻揭示了跨国领养背后可能隐藏的器官买卖等非法行为。



韩国导演通过电影努力提醒全世界跨国领养的风险,然而许多人却将曝光黑暗内幕的声音斥为 “阴谋论”。

当我们看到美国每年有大量儿童莫名其妙失踪,一些中国儿童去了美国后便失去消息,就不得不思考:这些悲剧背后,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

政策调整:守护儿童权益,维护国家尊严

中国停止国际收养计划,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是对跨国领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有力回应,也是对中国儿童权益的坚定守护。

国际社会近年也陆续关注收养造成的问题,并限制跨国收养,荷兰在 2024 年 5 月禁止本国公民领养外国儿童,丹麦唯一的收养机构也于当年宣布终止外国收养。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内对儿童福利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儿童保护体系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国内家庭愿意收养孤儿,为他们提供温暖的家。



同时,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儿童权益保护的力度,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等措施,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在国际上,一系列跨国领养悲剧的发生,跨国领养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漏洞,难以有效保障被收养儿童的权益。



为了避免更多悲剧的发生,中国果断调整政策,除了外国人来华收养三代以内旁系同辈血亲的子女和继子女外,不再向国外送养儿童。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中国对儿童权益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中国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未来的坚定决心。

每一个中国孩子都能在祖国的怀抱中茁壮成长,拥有美好的未来。跨国领养政策的调整,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体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