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人疯抢2.3万保姆机器人?假#

烈日灼烤的清晨,杨浦区电器城铁闸未完全升起,银发浪潮已汹涌而入。攥着皱巴巴存单的老人们挤碎玻璃门,七旬的赵奶奶匍匐在地仍死死攥住体验台金属支架,浑浊的眼珠紧盯着展台上泛着冷光的机械臂——这场荒诞剧的入场券,是标注着"智能养老伴侣23999元"的梦幻泡沫。

市场监管局的查封通知在午后准时张贴,蓝底公告映着老人们蹒跚的背影。可那些藏在床头柜第三层抽屉里的宣传册仍在发酵:全彩印刷页面上,金属手指正温柔地梳理白发,仿佛能透过纸面传来36.5度的体温。某位独居老人的记账本里,护工工资栏的红色负号已经累积到第八页。

社交平台上,机械故障的旧闻被反复翻炒:三年前某博览会上踉跄的行走装置,五年前某实验室倾翻的药瓶。年轻主妇的算盘珠子却拨得响亮:家政阿姨的时薪换算成二进制,似乎能拼凑出更经济的未来。更精明的看客在虚拟橱窗前冷笑:"给这铁皮盒子镶上施华洛世奇,标价抹掉四个零,放进国金中心当当代艺术展品。"

护理院的夜班护士常盯着监测仪蓝光出神,她护理的卧床老人每两小时需要翻身,而最新款的智能床垫正在直播带货中秒杀。医疗器械展销会上,真正的防褥疮气垫积着薄灰,价签上的五位数字被往来人群带起的风掀动。

某研究院的走廊尽头,熬夜调试机械手的工程师摘下防静电腕带,手机屏幕里虚拟专家正用完美声线推荐不存在的云养老系统。那些由代码生成的酒窝弧度,比真人护理员的微笑更标准。

这场黑色幽默里最荒诞的,是骗子们比科研人员更懂如何拆解人间疾苦。他们将摄像头藏进硅胶面具,用电诈话术包装科技神话——既然真实的疼痛无处安放,就贩卖镀金的止痛剂。扫码支付的提示音响起时,老人们购买的或许不是某个具体物件,而是对体面老去的短暂想象。

科技博览会的镁光灯下,真正的护理机器人还在学习抓握毛巾的力度。当它终于能稳妥地端起温水而不洒落半滴,或许该先给研发团队递杯咖啡。如果下次再听说养老黑科技,请让他们展示机械臂为失能者擦洗时如何避开褥疮,或者演示凌晨三点协助如厕的避障算法。这份价值两万三的考卷,不该由养老钱来支付押金。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