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发布2025年一季度消费者投诉信息统计分析报告。报告显示,在四川省医疗美容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医美消费纠纷相关投诉量同比攀升明显,成为一季度维权焦点。
今年1月11日,消费者孙女士向巴中经开区消委会投诉称,2024年9月左右,在经开区万达广场内的某美容店购买了脸部祛斑服务,共花费3万元左右。商家当时承诺半年左右就可以将脸部完全祛斑,但截至2025年1月仍未达到效果,要求退款被拒。经核查,该门店已更名为某某美容中心,新店经营者拒绝承担原经营者的债务。最终,经开区消委会组织三次调解,新店同意免费给消费者提供后续保养服务,直到满意为止。
今年3月5日,潘女士向资阳高新区消委会投诉,称在某美容院消费8个月,期间被店员以免费体验为名诱导充值,金额从3000元逐步升级至11万余元。消费者质疑商家存在消费金额不合理、消费明细不透明等涉嫌欺诈的行为,要求全额退款。高新区消委会立即展开调查,核查商家资质及消费记录,发现消费者实际充值110702元,剩余未消费金额46200元。经调解,双方就获赠服务项目价值产生争议,最终达成和解方案,美容院退还55000元,争议得以妥善解决。
消费专家分析,投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虚假宣传诱导消费,部分医美机构通过“7天祛斑”、“一次成型”等话术吸引客源,甚至伪造术前术后对比图加剧消费者容貌焦虑,但实际效果与承诺严重不符;2、预付卡债务“金蝉脱壳”乱象频发,经营者通过“老店转让-新店开张”模式,逃避预付卡债务,新的接盘方以未继承债权债务为由拒绝履行义务;3、术后修复困境,因操作失误导致皮肤过敏、疤痕增生等问题后,消费者陷入修复责任认定及费用分担争议;4、合同文本的文字游戏,商家单方面设置“最终解释权归本机构所有”、“服务后概不退款”等格式条款。
“美容消费纠纷频发,折射出行业监管滞后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深层矛盾”。省消委会认为,首先,消费者需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在签订书面合同时应明确约定服务内容、疗效承诺、违约责任,并核实商家资质,医疗美容项目需查验机构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在整个消费过程中一定要留存关键证据,包括服务过程录像、沟通记录、缴费凭证等;其次,商家应坚守诚信经营底线,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将营业执照、服务价格和投诉渠道等关键信息进行公示,拒绝使用绝对化宣传用语;再次,监管部门须强化全链条治理,建议建立预付卡消费预警平台,对异常大额充值自动触发监管,将恶意跑路、虚假宣传等行为纳入黑名单,对多次被投诉商家实施“红黄牌”警示制度。(川观新闻记者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