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华人群体中涌现出一股“归国潮”。
在欧洲的经商华人集体吐槽,国外经营越来越难。
(1)西班牙马德里的Usera区
一位开了15年餐馆的王老板,坐在空荡荡的店里苦笑:“以前忙到脚不沾地,一天能赚2000欧,现在连500欧都难!电费翻倍涨,工人工资从每月1200欧飙到2000欧,更别提总被查税……”
这条街的餐馆像被推倒的骨牌,一年倒了60多家。
有老板自嘲:“现在西班牙人点外卖都要拼单,一份炒饭分两顿吃。”
曾经满街飘着酱油香的中餐馆,如今卷帘门一拉,招牌一拆,这场景像极了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翻版。
(2)法国巴黎十三区“唐人街冷清”
巴黎十三区曾是欧洲最热闹的唐人街,如今走在街上,玻璃门上贴满“转让”的粤菜馆、超市。
一家开了20年的老字号,以前周末排队排到街角,现在法国人进来点个炒牛河还要打包剩菜,连越南人都跑来开奶茶店抢生意。
《欧洲时报》统计,这两年巴黎超400家华人店铺关门,连卖粽子的百年老店都撑不住。
(3)洛杉矶华人排队卖房,回国定居成都
在洛杉矶San Gabriel Valley,华人房产中介忙个不停。
一对夫妇带着记者看房时,指着被撬坏的车库门说:“上个月车被偷了两次!警察来了就填个表,监控拍到车牌也没用。”
他们最终把养老房卖了,回成都买了套带麻将室的电梯房:“早上喝茶,晚上跳广场舞,不比在这儿当惊弓之鸟强?”
房产网站数据显示,2023年该区华人房源暴增3倍,有人甚至接受全款砍价:“就怕拖久了,治安更差卖不掉。”
每次提出“华人集体逃离”,评论区里都会吵疯,有人深表赞同,有人抵死否认。
德国华人“雨澜”在分析中直言,40%的高税、飙升的房租让中小企业家“喘不过气”,而中国市场的崛起提供了更丰厚的回报。
国内也有很多利好的创业条件,如科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人才回流,地方政府“三侨回归”工程提供资金与税收支持,降低创业门槛。
第二代移民常陷入“中西夹缝”,如巴塞罗那华人社群中,年轻一代既难融入当地,又无法完全继承传统文化,最终选择回国。
也有人认为在华人集体逃亡的背景下,留下才是最优解。
在德国经营中餐馆十五年的陈老板直言:“国内自媒体总说欧洲华人水深火热,可我们这些留下的人难道都是傻子?”
他算了一笔账:虽然德国企业所得税高达40%,但完善的社保体系让他无需为员工医疗养老操心;而在杭州开分店的朋友,光是应付消防、食安等部门的检查就雇了三个专职人员。
意大利热那亚的华人洗碗工老张说得更直白:“我在这每天工作八小时,周末双休,挣的钱够供孩子读公立大学。回国?怕是连996的福报都抢不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两级?
支持“逃离”者多考虑的是现实利益,而反对者往往看重的是长期积累和价值。
德国、意大利等国的高税收、一年更比一年高的房租,以及不断增长的生活成本,让中小企业喘不过气,尤其是华人经营的餐饮、零售业。
移民法规的收紧(如意大利6个月离境限制)与执法趋严,削弱了华侨的安全感。
加上语言障碍、文化隔阂,都导致华人难以融入,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没有亲人在身边,活得很孤独、很累。
部分华侨认为,欧洲带薪休假、生育补贴等福利远超国内“996”模式。一名在意大利洗盘子的华人表示:“这里生活安逸,虽底层但无需内卷”。
在国外,也意味着更多自由与机遇。
西班牙留学生曾坦言,欧洲的“去标签化”环境让她摆脱了国内的“优绩主义枷锁”,尽管最终回国,但她承认海外经历重塑了自我认知。
还有很多老一代侨商通过数十年打拼在欧洲建立商业网络,“撤离”意味着放弃积累的资源和身份,回国后要从头再来,压力可想而知。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人的选择并非非黑即白,有人选择穿梭在中欧之间。
华人“逃离”欧洲的本质,是全球经济格局重构与移民政策博弈的缩影。
未来,若欧洲无法改善移民政策与文化融合,这场“大撤退”或将持续蔓延,不是不怀念国外的自由,而是现实的生活逼着人做选择——在国外再撑十年,不如回国舒服十年。
(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