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王耳朵先生

苦苦寻子22年终于认亲,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相认仅10个月就被儿子拉黑。

对雷武泽来说,这无异于天塌了。

可无关别人,一切都是他自己作的。

01

雷武泽是寻亲大V,因左边眉毛竖起,被大家称作“雷公”。


儿子川川,三岁半那年被女邻居带出去玩,结果被人贩子拐走。

如何被拐的?

人贩子看到女邻居孤身带着孩子在路上走,便上前搭讪一同走路,然后请她吃了饭,并提出去招待所开房。

随后,女邻居洗澡的间隙,人贩子带走了川川,从此音讯全无。

一个极其荒诞的插曲,改变了这个家里每个人的走向。

经历7895天,寻子22年。

雷公花费百万,走遍全国各地,还悬赏25万寻找有关儿子的线索。

直到2023年6月,警方在深圳找到一名男孩,与雷公第二次DNA匹配成功。

儿子,找到了。


为了认亲这一天,雷公准备了22年。

此前每一年,他和妻子都坚持给川川过生日,准备生日礼物。

川川23岁时,他们眼巴巴望着超市里的一套结婚用的餐具,幻想川川会在婚书的空白处写下名字。

川川24岁时,雷公和家人准备了24个蛋糕,24万元和24份礼物。

他说:“这些见面礼只希望儿子尽快出现,不要再躲猫猫了。”

两年前孙卓、符建涛被拐案开庭,雷公也在场,将川川25岁的生日提前两天过。

他奢侈地花了1888块钱,大蛋糕小蛋糕加一起有25个,守在法院门口唱生日歌,希望能“蹭”上流量,找到川川。


这22年,他们做了无数件这样别人不理解的事情,被骂“高调”也好,被质疑“作秀”也罢,顶着那么多争议,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得到外界的关注,早点寻亲成功。

众人皆觉得,如今一家团圆,以后指定是奔着美好的新生活去了。

可惜大家都忘了,人本就一体两面。

02

雷公寻子成功10个月后,就被儿子拉黑了。

他发出不少聊天记录。

一开始,父子俩相处还算融洽。

川川主动要载雷公去吃早饭,叮嘱他多穿衣服,别感冒,照顾好自己身体。


没多久,两人关系逐渐发生变化。

雷公一直称呼儿子为“您”,高达150万次……

“您才25岁,我们愿意一辈子陪您。”

“我们下周来看看您,不会打扰您工作。”

“看一下我给您所有的文字纪录、视频家书吧。”


换位思考下,总被长辈称呼为您,谁都会不自在。

但雷公不改,反倒步步紧逼。

要求川川加上别的被拐孩子的联系方式,用另一种形式上的“别人家孩子”认亲有多快,来暗示川川太过疏离。

后来直接把儿子架在道德高地,要求他喊出“爸爸”二字。

可眼看这些都没奏效,他的行为越来越令人窒息。

像是讽刺川川总是反驳他的话,他直接送去一本名为《你是对的》的书,逼着川川读。

川川说不想看,他阴阳怪气:

“老爸送的,就不能勉强自己看一看?”

“还是因为是我送的,所以更不想看?”


两人关系剑拔弩张,可雷公视而不见似的,每隔几天就要求川川回长沙和他们相聚。

可川川要工作,婉拒了几次,雷公急眼了,说话越来越刻薄。

“22年来,您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祖宗日子。”

“有钱人就那么尊贵,香火就那么香?”

“我们就那么下贱,是不是?”

“我们哪里做错了,哪里对不起你?”


最后川川被逼得实在不行了,答应雷公忙完手头的事就回去住两天,只希望不要一直逼他,他还要忙工作。

挺正常的交流,换来的是雷公的“爹味”说教:

“你把我们寻你22年的情感,当猴耍?”

“有多忙?你忙,接电话也不行,回来住也不行,陪你住也不行?”

“想想吧,25岁的人啦,大是大非,应该懂得起……”


人性的悲哀就在于,得不到时永远渴望,拥有后却不去珍惜。

找不到孩子的时候,他悲痛欲绝。

孩子失而复得,又把曾经的痛苦怪罪在他身上,视为孩子对他们的亏欠,想换来绝对的臣服。

以爱为名,行伤害之实。

像某部电视剧里说的,永远不要低估父母的热情,为了孩子他们可以舍得一身剐,自然也会要求更高的掌控权。


03

很多父母身上都有雷公的影子。

区别在于,他们没弄丢孩子,丢的是孩子的心。

还记得当初孩子们没出生的时候吗?

一次一次的产检,那个时候你们只想着他四肢全乎,平安健康就行。

等健康出生了,又希望他们长得好看,漂亮。

等他们再长大些,又要求他们懂事、乖巧些。

等他们上学了,又逼迫他们成绩好些。

然后又贪心地要求更多。

于是,一个个一开始只希望孩子健康平安的父母变了。

变成了“矛盾”的大人。

一边说家里没钱,要省着点花,不要买乱七八糟的东西。

一边又说钱不够记得说,砸锅卖铁也供得起你。

不知道多少孩子在找家里要钱时都有种负罪感,一边委屈父母的不理解,一边又心疼他们的付出,不能割舍,也不能指责。


变成了“剥夺孩子人生”的大人。

一句“我是为你好”,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要求孩子听话,最好事事臣服。

可是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就不应该听话,他该有自己的想法和创造力,该培养自己的判断力,该活出真实的自己。

要求孩子听话的父母,就是在图省事,走捷径。

因为孩子一听话就能满足他的幻想,他就有了安全感,不会焦虑。

换句话说,这些父母是在用听话来剥夺孩子的人生,剥夺孩子的安全感来满足自己的安全感。


变成了“把痛苦转移在孩子身上”的大人。

事业受挫的时候,跟孩子反复诉说自己的不容易,责怪孩子不懂事不体谅。

夫妻感情不好的时候,对着孩子说另一半的坏话,说“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和你爸/妈离了”。

一次次对着孩子发泄,却不管他们真的会觉得:

“是我造成了这个家的苦难。”

他们一方面幻想自己应该足够强大,去解决家庭这些苦难,可一面对现实,却发现小小的自己什么也做不了。

然后一直停留在罪恶感和亏欠感的内耗中。


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自己小时候厌弃的大人,还在疑惑:

“为什么我的孩子不愿意跟我说心里话了?”

“为什么孩子放学回来就把自己锁在卧室?”

有本书叫《生育制度》,费孝通在里面写了这段话:

“若有闲情坐下来计算一下,一个孩子在一小时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会超过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会指摘的次数。

在最专制的君王手底下做老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过日子更难过。”

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

你控制欲的手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哪里体会到痛苦。

04

前两天刷到一位妈妈感慨,“女儿长大以后,总是和我说再见”。

以为是什么埋怨的帖子,结果看完鼻头一酸。

女儿大学放假,她提前好几天就把女儿的零食小车装满,想等她回来以后一起边吃零食边看电视。

可临时收到女儿要去徒步旅行的消息。

她没扫女儿的兴,独自看完了电视剧,吃完了零食。


临出发前,女儿邀她一起看电影。

她提前一小时出了门,给女儿买刚出炉的奶油泡芙,焦香脆嫩的淀粉肠和大减价的面包。


远远地,瞧着女儿站在电影院门口。

好像还是那个背着双肩书包,等她接放学的小孩。

看着女儿兴奋地描述电影,她虽然不懂,但也跟着开心,因为她知道:

“只要女儿做她自己想做的事,一定会很高兴的。”


女儿出发当天,她去送机。

虽然舍不得,但她很自豪地写:

女儿准备去看她的世界了。

“比起让你留在我的身边,妈妈更希望你能无所顾忌地前往属于你的人生。”


评论区里,好多孩子羡慕哭了。

最高赞说,“原来你们每次一放假就赶着回家,是回这种家啊?”

也有人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有勇气做很多事,因为最坏的结果也就是失败而已,回到家被爸爸妈妈抱一抱就又是坚强的勇士了。


但不知道有人算过没有,家对孩子来说,是有期限的。

7岁以前,家是孩子的全部。

7到12岁时,家是晚上。

13到18岁时,家是周末。

19到23岁时,家是寒暑假。

23岁以后,家只是春节了。

时间真的太快,快到五句话,就能概括完一个孩子在家能待多久。

就连说“再见”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做父母的,还是不要太贪心了。


说回雷公,在被儿子拉黑后,两个人沟通了一年,终于重新加了回来。

希望这一次,他能明白:

有爱的家庭才能飞出恋家的鸟。

而爱是常觉亏欠,不是常觉亏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