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持续八年的温水煮青蛙陷阱

大家好,我是又二又飒的不二表姐。

之前啊上海曝出个案子,看得人心里发毛,

欣欣被两个发小闺蜜联手忽悠了整整8年,全家被骗走100多万。

这事儿乍一听像电视剧里的狗血剧情,但仔细想想,

那些藏在“闺蜜情深”背后的精神操控手段,比电视剧可吓人多了。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快跟表姐一起看看吧。

01

这仨姑娘从大学就混在一起,毕业后合租、逛街、打游戏,号称“上海三姐妹”。

2015年,三人听信了所谓的“套现”赚钱方式,各自申请了一张信用卡,

也不是为了超前消费,就是想把里面的钱拿出来直接用,

却没想到,噩梦就从这里开始。


某天,闺蜜小李说跟欣欣说突然接到“警察”电话,

说欣欣的信用卡套现涉嫌违法,吓得她当场慌了神。

小李顺势演起了“救世主”,

声称自己认识公安局的刘局长,能帮忙平事儿,但得花100万打点。


欣欣家境普通,父母月收入加起来才五六千。

为了凑钱,她只能按好朋友小李教的离谱理由向家里要钱,

什么推同学下楼赔医药费、赌博输钱、借高利贷……

父母掏空积蓄、下跪借钱,甚至把祖父母的退休金都搭了进去。


而小李和小吴一边花式编借口,一边PUA:“我们垫钱是看在姐妹情分,你忍心让我们背债?”

骗完欣欣的个人积蓄还不够,这俩所谓的好闺蜜连她家房子都不放过。

2018年,她们谎称“拆迁房能低价预购”,从欣欣父母手里骗走七八十万。

后来更离谱,假扮“神婆”威胁:“不还钱就家破人亡!”

逼得欣欣家签了十年低价租房合同,全家寄人篱下,连外婆的丧葬费都被说成“投资机会”。

02

这事儿最让表姐想不通的,不是骗子多高明,而是受害者为啥迟迟醒不过来。

其实,在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认知失调”,是说当现实和信任冲突时,大脑会自我麻痹。

就像欣欣后来回忆里说的那样,

“每次怀疑她们,就想起发烧40度是小李背我去医院的。”这种情感记忆成了最好的麻醉剂。


再加上小李长期打压她“长得不好看”“没主见”,导致她彻底依赖闺蜜圈,朋友越混越少。

在表姐看来,这和炒股被套牢一个道理。

前期投入了感情、金钱、时间,到后来明明觉得不对劲,但总想着“再信最后一次”。

有次欣欣已经准备报警了,小李突然带着哭腔说:“你要是告了,我爸可能真就气死了”,硬是又给劝住了。


咱们总觉着“熟人不会骗自己”,但这事正好反过来成了“熟人好骗钱”。

借条随便写,还款日期随便填,反正知道你不会翻脸。

甚至警察上门时,小李还敢拿手机拍视频吓唬:“民警来抓你了!”

03

仔细看这案子,我们能发现,这压根不是普通诈骗,根本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情感操控。

俩闺蜜从来不让欣欣接触其他朋友,同学聚会都说“那些人嫉妒咱感情好”。

久而久之,欣欣彻底活在骗子编织的世界里,连“神婆”都是小李假扮的微信号。

普通借钱顶多是“看在朋友面子上”,她们玩的是“不借就是杀人凶手”。


比如伪造病危通知书,配文“就差三万块救命”,实际上她爸早出院三个月了。

等欣欣自己榨干了,就怂恿她办信用卡、借网贷。

最绝的是连巫术都用上了,骗她去挖土“驱霉运”,还

得扔两万现金到河里“破财消灾”。


看完整个案子,最可怕的不是骗术多高明,而是这种“杀熟”模式正在变成新型犯罪模板。

公安部数据显示,熟人诈骗案占比从2016年的23%飙到现在的41%。

心理咨询师说过:“很多受害者不是傻,是太善良。”骗子专挑心软、重感情的下手。记住,真正为你好的朋友,绝不会让你陷入两难境地。

父母觉得“孩子闺蜜信得过”,年轻人觉得“爸妈不懂理财我来管”,结果全家掉坑里。


再亲的关系,借钱超过5000块必须留转账记录,半年没还直接走法律程序。

目前两个骗子因诈骗罪被判刑,但钱早被挥霍光了。

但欣欣家现在背着六十多万网贷,父母不得不打工还债。


这事儿给我们提了个醒,法律能惩罚坏人,但填不上感情和金钱的双重窟窿。

说到底,这世上最可怕的从来不是明晃晃的刀子,而是裹着蜜糖的毒药。

那些以“为你好”之名行伤害之实的人,往往就藏在最亲近的位置。这事儿,越早明白越好。

各位客官怎么看呢?

网友评价

momo:有些人看着对你很好,其实是因为有利可图

momo:能判是诈骗已经很好了,现实生活中有多少朋友打着兄弟闺蜜的旗号借钱,甚至直接要,也就是所谓的道德绑架,最后又有几个要回来,甚至给你套干了,翻脸不认人,即使你住院了也告诉你没钱

momo:这姑娘真的傻得让人心疼啊。过了这个坎以后一定都是好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